• 科研快讯

  • 复旦大学与中国电信成功举办“校企行”交流对接会2022-03-11

    2022年3月8日,复旦大学与中国电信成功举办线下“校企行”交流对接会。中国电信研究院副院长、天翼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颉华等来到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与教务处副处长胡波、原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应质峰、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高跃教授、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沈超研究员、复旦科技园孵化部主任朱震、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中心副主任白鸽、科研院项目主管宋亮华等人员深入交流,共同探讨校企人才培养、“校企行”专项行动合作以及天翼之星高校创新创业大赛等多方面的合作计划。▲复旦大学和中国电信就“校企行”工作交流想法交流会上,原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应质峰介绍双方参会人员,回顾了学校双创示范基地以往工作开展情况。教务处副处长胡波表示复旦大学非常重视开展双创教育工作,围绕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建设、前孵化载体建设、对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等工作定位,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创新创业方面的复旦特色。以往工作中,复旦和中国电信打下了扎实的合作基础,今年在“校企行”专项任务落地过程中,双方将继续拓展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中国电信研究院副院长张颉华对与母校深入开展双创合作的前景表现极大的信心。张颉华深入介绍了中国电信云
  • 媒界 | 专访Women in AI学者黄萱菁:计算机非常适合女性,NLP研究正值朝阳2022-03-11

    近年来,女性AI从业者创新力量正在崛起,成为一股越来越难以被忽视的力量。实际上,这个方向从来就不缺女性榜样。在国内,如果要找一位从事人工智能研究20年以上的优秀女学者,你将很快能锁定到这个名字——黄萱菁。作为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她是低调的、谦虚的,AI商业活动几乎难寻她的踪影,即便是入选今年WomeninAI,并已经是博导,她还是笑称,自己只是小镇做题家,数学也曾让她感到无比头痛。(WomeninAI:https://www.aminer.cn/women_in_ai)图丨黄萱菁教授个人主页:https://nlp.fudan.edu.cn/28702/list.htm而有一个主题是她所乐谈的,那就是鼓励更多人尤其是女性进入计算机领域,聊到这个话题,她的语气便充满了感染力。黄萱菁的组里,女博士的数量正在连年上升,未来几年几乎每一年都会有女博士毕业。此外,她还接收过还有来自中文、哲学和外语系专业推免过来的学生,曾经还有一位本科汉语言的研究生,现已经硕士毕业去MIT攻读认知科学博士。图丨2022年WomeninAI部分学者国内最早一批投身NLP范式变革的学者黄萱菁与计算机结缘的
  •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肖仰华老师、陈阳老师分别获美团2020-2021年度科研合作创新奖、科研合作探索奖2022-01-26

    2022年1月22日,2022年美团科研合作年会在线上举行。会上进行了2020-2021年度美团优秀科研课题颁奖仪式,共有来自全球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21个课题获奖。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肖仰华老师获得“科研合作创新奖”,陈阳老师获得“科研合作探索奖”。“科研合作创新奖”以表彰肖仰华老师团队在“构建生活服务领域中的常识型知识图谱”项目中的所做出的贡献。在这一研发项目中,肖仰华老师团队针对美团场景中常识型知识匮乏的问题,帮助美团项目团队建立了同义词、隶属、功能、因果、以及元知识获取等技术能力。截止目前,上述能力已转化为四项专利(申请中)与多篇高水平会议/期刊论文。此外,上述成果均在美团生活服务的众多应用场景中得到了检验,在搜索意图理解以及商户标签化等应用中均取得显著落地效果。此次获奖是肖仰华老师团队长期坚持问题导向,服务国家经济发展主赛道的成果延续,近几年该团队先后获得阿里巴巴优秀学术合作伙伴奖、华为优秀学术合作伙伴奖等多个企业奖项。“科研合作探索奖”以表彰陈阳老师团队在“O2O平台金融业务恶意账户检测研究”项目中的所做出的贡献。陈阳老师长期从事在线社交网络恶意账户检测的研究工作。他带
  •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冯瑞老师获2021年产学研合作创新(个人)奖2022-01-24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冯瑞老师经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奖励委员会组织专家评审并公示,获得2021年产学研合作创新(个人)奖。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设立的“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国科奖社证字第0191号),是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面向产学研界设立的协同创新最高荣誉奖。
  •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王晓阳教授、邱锡鹏教授当选2021年度CCF杰出演讲者2022-01-24

    2022年1月17日,中国计算机学会公布2021年度CCF杰出演讲者名单,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王晓阳教授、邱锡鹏教授当选2021年度CCF杰出演讲者。中国计算机学会(CCF)成立于1962年,是全国一级学会,杰出演讲者计划(DSP)是由CCF从2013年起实施的计划,是对其学术水平和贡献给予认可,CCF杰出演讲者称号是一项崇高的荣誉,意味着将有更多的机会在CCF的平台上和其他同仁一道发展计算机专业及为其他专业人士服务。本次中国计算机学会杰出演讲者评审共收到经推荐和自荐产生的1240位候选人演讲材料,评选出46位符合标准的杰出演讲者。
  •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专家访问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深入洽谈推进合作2021-12-31

    12月28日,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袁振国、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贺樑教授、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张凯老师等一行到访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学院党委书记王新教授、院长姜育刚教授以及肖仰华教授、卢暾教授、李直旭青年研究员、陈智能青年研究员、谭伟敏青年研究员等老师接待来访并参与会谈。姜育刚教授首先代表学院对专家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学院发展历程及学科建设情况。随后袁振国教授介绍了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情况,并感谢复旦计算机学院参与华师大IV类高峰学科“智能教育”的共同申报。袁主任从“学、教、管、评”四个维度详细阐述了智能教育的核心思想和任务,并指出人工智能技术是推动标准化教育向个性化教育大变革、大幅整体性提升教育质量同时实现因材施教的关键驱动力。贺樑教授认为,通过人工智能破解教育难题,需要特别关注把孩子教好这个大目标,需要和教育学科紧密结合。姜育刚教授指出,人工智能和教育的应用场景相结合大有可为,是复旦计算机学科交叉和融合创新的新机遇,可以从“学、教、管、评”每个维度细分、细化,把智能教育做实、落地。肖仰华教授提到,目前影响教育行业人工智能应
  • 喜报 |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荣获2项2021年度“CCF科学技术奖”2021-12-23

    CCF颁奖典礼于12月17日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北京分会场(中科院计算所一层报告厅)、线上同步隆重举行,CCF王选奖、CCF海外杰出贡献奖、CCF-ACM人工智能奖、CCF-IEEECS青年科学家奖、CCF科学技术奖颁发。此前,2021年度“CCF科学技术奖”评选结果已出炉,该奖项旨在授予在计算机科学、技术或工程领域具有重要发现、发明、原始创新,在相关领域有一定国际影响的优秀成果。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杨珉、张晓寒、张源、张谧、杨哲慜老师完成的项目《安卓操作系统安全防护的理论与方法》荣获“CCF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熊贇、吴毅坚、朱扬勇老师完成的项目《数据自治开放技术》荣获“CCF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二等奖。项目名称:安卓操作系统安全防护的理论与方法主要完成人:杨珉、张晓寒、张源、张谧、杨哲慜本项目提出了支持意图理解的敏感行为表征模型,突破了软件行为意图理解难题;实现了融合知识图谱和机器学习方法的恶意软件分析与检测技术,提升了恶意软件持续检测能力;构建了基于AI芯片的攻击行为智能感知与攻击目标防护体系,显著提升了安卓系统主动安全对抗能力。创新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广泛关注,
  •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吴立德教授入选中文信息学会会士2021-12-22

    2021年12月18日,中国中文信息学会(CIPS)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40周年学术年会于北京举行。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吴立德教授同其他十五位资深科学家一道,入选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会士。该称号旨在表彰中文信息处理领域做出突出贡献并取得卓越成就的科学家。吴立德教授,1937年生,曾任复旦大学首席教授、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为我国自然语言处理研究领域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吴立德老师自1958年毕业之后便一直留校任教,1984年经国家教委特批晋升为教授,1986年批准为计算机软件学科博士生指导教师。上世纪70年代,复旦大学在国内率先启动了数字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工作,随后即开始了人工智能的研究。吴立德教授作为复旦计算机学科人工智能方向的创始人,在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开启了人工智能两个重要方向的研究,即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在计算机视觉方向,吴立德教授1982年在人工智能顶级期刊TPAMI上发表了中国大陆第一篇论文,于2018年度获得了CCF-CV终身学术贡献奖。在自然语言处理方向,吴立德教授所创立的F
  •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毕业生桂韬博士获得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21-12-22

    2021年12月18日,中国中文信息学会(CIPS)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40周年学术年会于北京举行。2021年度“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审结果正式揭晓,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博士生桂韬的博士学位论文《命名实体识别的深度学习方法研究》成功入选,其导师为黄萱菁教授和张奇教授。2021年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于5月启动。经过材料申报、格式审查、专家初审、初审公示及专家终审会,共评出6人获得2021年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3人获得“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桂韬是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2016级硕博连读生,他在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研究工作为鲁棒信息抽取。他的博士论文立足于中文英文命名实体识别,针对文本长距离依赖、命名实体不断涌现、中文词语边界界定和序列标注标签解码所面临的挑战,从基于深度学习的命名实体识别基本框架(文本编码、标签解码)着手,分别从文本编码层的动态跳边长短时记忆网络设计、融合词典方法、中文词语消歧机制,和标签解码层的并行解码方案、文档级标签共现建模等方面开展关键技术研究,让命名实体识别任务的性能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并为现实应用提供
  • 复旦大学召开数字文化保护与旅游数据智能计算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成立仪式暨第一次学术委员会会议2021-12-20

    12月19日,复旦大学数字文化保护与旅游数据智能计算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成立仪式暨第一次学术委员会会议顺利召开。本次会议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程梅红副局长、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委员会张英副主任、复旦大学副校长汪源源、文化和旅游科技教育司科技处乔伟副处长、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中传悦众秦智勇总经理、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肖卫民副处长出席会议。成立仪式由实验室主任张新鹏教授主持。汪源源副校长代表学校致辞,指出文化产品数字化与旅游资源网络化是当前文旅产业的发展趋势,学校组建的文旅智能计算实验室在前期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和应用案例,文化和旅游部将该实验室认定数字文化保护与旅游数据智能计算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表明国家对这一交叉融合新方向的重视与肯定。实验室将聚焦文旅产业,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网络空间安全等技术,研究文旅信息智能计算的基础理论与核心技术,为构建秩序规范、方向正确、传播有效、服务精准的文旅产业新格局贡献力量。数字文化保护与旅游数据智能计算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是复旦大学第一个新工科与新文科交叉融合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学校一定会做好支撑和保障工作,推动实验室快速
  •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王晓阳教授当选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2021-12-13

    12月3日,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公布2021年度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增选公示名单,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王晓阳教授当选学会会士。(王晓阳教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成立于1981年,是经国家民政部正式注册的我国智能科学技术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学会,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正式团体会员,具有推荐“两院院士”的资格。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是学会会员在学会的最高学术荣誉,旨在表彰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卓越成就和为学会做出的重大贡献。据悉,本次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候选人提名工作由学会于2021年5月启动,经学会会士提名、会士评定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审查、会士评定专家委员会审议投票等程序,本次评定全国共有14人当选会士。
  • 复旦大学软件学院入选教育部首批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2021-12-09

    近日,教育部公示了首批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名单,共计33所高校入选,复旦大学软件学院名列其中。首批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覆盖关键基础软件、大型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新型平台软件等5个重点领域,建设目标是聚焦国家软件产业发展重点,培育建设一批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软件人才产教融合培养路径,培养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特色化软件人才,推动关键软件技术突破、软件产业生态构建、国民软件素养提升,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性的高质量软件人才培养新模式。我院申报的领域是新型平台软件。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已成为国家战略,但该类平台软件主要由国外主导,我国急缺新兴领域平台软件开发者。针对新型平台软件以软件工程思维分析平台需求、规划平台架构、高效开展大范围协作、开发高质量平台软件、执行全面平台能力测试是保证新型平台软件可用、实用的关键。为此,学院将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新型平台软件为牵引,强化系统软件及软件开发能力与工程化素养,培养面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平台型、全周期软件人才。建设目标是形成以平台软件为中心、以软件开发能力与工程化素养为基础、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面向本科人才培养
  •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三项科研成果亮相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2021-11-03

    10月下旬,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在北京举办,展览以“创新驱动发展,迈向科技强国”为主题,1600件展品,其中包括了“祝融号”火星车、“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等大国重器纷纷亮相,生动诠释了我国“十三五”以来在重大基础前沿、战略高技术、民生科技等领域取得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此次,复旦大学共有四项研究成果参展,其中三项来自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让我们一起看看吧!精准公共法律服务支撑技术与装备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王晓阳教授牵头完成的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精准公共法律服务支撑技术与装备研究”入选“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成就展,在“公正司法与司法为民”展区进行宣传展示。由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政法大学、722研究所、新浪等十二家单位联合组成的科研团队在项目中,引入“互联网+智能”的方式提升公共法律服务质量,从智能化、个性化、互通性等角度突破公共法律服务的共性关键技术,构建了公共法律服务智能平台。项目涌现出四个方面的创新,包括:提出并构建法律本体库,实现日常用语与法律用语的转换,法律案例的法理逻辑分解,以及基于法理的分布式电子公证技术。这些基础创新驱动形成了五个方面的创新型
  • 媒界 | 彭鑫:软件开发最大的浪费是知识的浪费2021-11-01

    十年前写的某段代码,至今仍被同事辗转找到询问其意图;实现同一功能的代码在企业中已经被写了第六、七遍……调研时,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软件学院副院长彭鑫教授发现这种软件开发知识缺失的现象在产业界非常普遍,包括重复编写的代码、反复揣摩的设计意图、重复犯过的错误等。“与软件开发的特点相关”软件开发是一种工程化的过程,更多强调标准化和规范化。如果两个人用不同的方法实现系统的同一功能,那就产生了浪费。“其中一个人一定是重复了相似的思考过程,而这可能要浪费掉几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彭鑫表示:“不像画画,不可能要求两个人画得一摸一样。”对于软件开发的浪费是如何产生的,彭鑫告诉《中国科学报》:“与软件开发的特点相关。”他进一步解释道,软件开发不同于传统制造业,后者是一个物理加工过程,如原材料的损耗和其形态转换很大程度上是可见的;而前者是一个逻辑的加工过程,其产生的制品和开发过程很大程度上都不可见。知识是可以沉淀和复用的。以维基百科和搜索引擎为例,当人们遇到什么问题时,上去一查便可解决,不用重复思考。“如果知识没有得到沉淀,那么后边还会有人再花费很多时间看懂某段代码,看懂之后又没有沉淀…
  • “复旦大学-星环科技”校企联合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研讨会顺利召开2021-10-14

    2021年10月11日,“复旦大学-星环科技”高性能数据库系统关键技术校企联合研究中心揭牌暨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双方携手共同打造世界领先的数据库技术。中国工程院院士柴洪峰、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姜育刚、复旦大学教授、联合研究中心主任王晓阳、星环科技创始人兼CEO孙元浩及双方相关技术代表出席会议。柴洪峰院士对复旦-星环科技联合组建的高性能数据库系统关键技术校企联合研究中心给予高度评价。他提到,复旦大学在数据库领域有着多年的耕耘,计算机学科国际声誉斐然。和星环科技的合作,可以将工业界遇到的问题在学术领域进行探讨和解决,双方的合作,致力于解决这个领域存在的一些世界性难题,打造国际领先的技术方向,填补国产软件的更多空白。联合研究中心主任王晓阳教授介绍了研究中心的概况,并对当前已经开启的第一批项目进行了介绍,并表示校企合作将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双方都加大投入的过程,相信联合研究中心在不断探索技术边界的同时,将为双方带来更多可能性,也为学生接触前沿的技术和具体实践提供更多机会。星环科技创始人、CEO孙元浩表示,星环科技多年来在基础软件尤其是数据库领域取得了不凡的成绩,希望本次和复旦合作的联
  • 校长许宁生会见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计算机系校友周礼栋一行2021-09-28

    9月27日下午,校长许宁生会见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周礼栋校友一行,并向其颁发兼职教授聘书。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周亚明主持会谈。双方交流了近年来校企合作的情况,进一步商讨未来合作方向。双方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谈。许宁生:期待双方加强合作共同促进相关领域新发展许宁生介绍了复旦大学在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学科融合创新、重点领域研究、新工科发展等方面的新布局新举措。许宁生指出,近年来,复旦大学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完善“2+X”本科生培养体系,推出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多项计划鼓励学生跨学科修读课程、自主定制学习方案,着力培养掌握未来的高层次人才。在学科发展上推动融合创新,成立多个实体运行研究机构,鼓励科研人员从事交叉研究,积极发挥基础研究和重大创新成果策源地作用。创新新工科办学模式,筹建创新学院,打通本科生至博士生培养链条,促进产学研结合,为产业发展贡献力量。许宁生表示,作为跨国企业研究机构,微软亚洲研究院落地中国以来,取得的研究成果令人瞩目,助力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发展和中国信息产业的繁荣。复旦大学高度重视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的发展,面向新时期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挥传统优势,
  • 媒界 | 【院士风采 科学颂歌】与计算机结缘!八旬高龄的他仍坚持在科研一线2021-09-17

    在杨浦区黄兴公园旁,有一座特别的展览馆一一上海院士风采馆,它是全国首家以集中展示两院院士风采为主题的专门展馆,是对广大市民尤其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也是院士进行学术交流和探索创新思维的场所。长期以来,院士们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角,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上海院士风采馆联合杨浦区融媒体中心共同推出“院士风采科学颂歌”专栏,通过视频、文字和照片等形式,展示和弘扬院士们的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近中国人工智能的耕耘者——陆汝钤△陆汝钤院士指导青年教师人物名片陆汝钤,计算机科学家,江苏苏州人,生于1935年2月,现为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汝钤院士主要从事人工智能技术的探索,是我国在知识工程和基于知识的软件工程等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他主持研制了知识工程语言TUILI和大型专家系统开发环境《天马》,《天马》已应用于国防和经济的20多个领域,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陆汝钤院士应邀出席“中德双边理论计算机科学会议”,并作学术报告他提
  •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博士后刘春森、谭伟敏获评2020年度复旦大学“优秀博士后”2021-07-18

    根据《复旦大学优秀博士后评选条例(2019年修订)》,复旦大学组织开展了2020年度“优秀博士后”评选工作,共遴选出20名复旦大学优秀博士后,其中在站博士后10名,出站博士后10名。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刘春森(博后导师:姜育刚教授)、谭伟敏(博后导师:颜波教授)获评2020年度复旦大学“优秀博士后”。复旦大学“优秀博士后”作为学校“十佳百优”评选奖项之一,旨在推动学校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培养,表彰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博士后研究人员,激发广大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创新创造热情。2019年9月,复旦大学发布博士后队伍建设新方案,实施“超级博士后”制度,积极延揽国内外高水平人才。2020年度复旦大学“优秀博士后”遴选出的在站优秀博士后中,“超级博士后”人数占80%,新方案延揽优秀人才的效果显著。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也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学校人才强校战略,加强顶层设计,提高博士后培养质量,创新培养机制,促进人才队伍建设,助推学校“双一流”建设。内容来源:复旦大学博士后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