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的学科发展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 50 年代。60 多年来,学院为中国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创造了多项第一,综合实力长期位居国内前列:1956 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电子模拟计算机 “复旦 601 型电子积分机”;1964 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电子计算机 “602 电子计算机”;1971 年,开发成功我国第一个高级语言编译系统 “ALGOL-60 编译器”;1985 年,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 X.25 分组交换机,等等。60 多年来,复旦大学计算机学科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一些重要的里程碑。
  • 2022

    信息安全专业入选2021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2021

    软件学院入选教育部首批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

  • 2021

    获批建立 “数字文化保护与旅游数据智能计算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

  • 2021

    软件工程专业入选 2020 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2019

    上海区块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 2017

    获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

  • 2014

    成立 “上海视频技术与系统工程研究中心”。

  • 2013

    获批筹建 “上海市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2015 年通过验收)。

  • 2012

    入选 “十二五”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

  • 2011

    获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次年设立软件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 2011

    成立复旦大学国家保密学院。

  • 2008

    成立独立建制的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 2007

    二级学科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成为国家重点学科。

  • 2006

    成立 “教育部网络信息安全审计与监控工程中心”。

  • 2005

    成立 “上海市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

  • 2002

    成立首批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

  • 2000

    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并被列入 985 计划重点支持

  • 1996
    二级学科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成为上海市重点学科。
  • 1995

    设立上海市首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

  • 1986

    率先在上海建立了计算机应用软件人员水平考试制度,之后普及至全国。

  • 1986

    批准设立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博士点。

  • 1982

    成立复旦大学计算中心。

  • 1979

    开始招收 “计算机软件” 和 “计算机应用” 专业三年制硕士研究生。

  • 1977

    恢复高考后开始招收 4 年制学士学位学生。

  • 1975

    成立独立建制的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是全国高校中最早成立的计算机系之一。

  • 1975

    研制成功大型通用分时计算机系统 “753 机”。


  • 1971

    开发成功我国第一个高级语言编译系统 “ALGOL-60 编译器”。

  • 1970

    在物理系下招收第一届计算机专业学生及第一届自动控制专业学生。

  • 1964

    试制成功国内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电子计算机 “602 电子计算机”。

  • 1956

    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大型电子模拟计算机 “复旦 601 型电子积分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