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经单位推荐、通讯评审、资格审查、终审答辩等环节,第八届复旦大学青年五四奖章(个人)、第八届复旦大学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评选结果公布,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青年团队获“第八届复旦大学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团队介绍
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青年团队目前共有50名教学科研人员,包括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人,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1人,依托上海市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数字文化保护与旅游数据智能计算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等,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等。团队的青年教师秉承着“实践创新,追求卓越”的理念,以严谨的态度、高度的热情和责任心投入工作,科研成果获中国中文信息学会“钱伟长中文信息处理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团队围绕国家中文信息处理领域的重大战略需求和行业迫切需要,不断在科研创新、服务社会、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突破。
团队合照
主要事迹
一、深入基础研究,不断突破创新
自然语言处理是人工智能的前沿研究领域,是从感知智能到认知智能转换并实现强人工智能的关键所在。团队围绕自然语言表示学习的关键科学问题,聚焦自然语言处理原创研究,经过多年的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在理论与应用方面取得了多项突破,发表国际顶级期刊或会议论文300余篇,被引用2万余次。针对自然语言处理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团队在自然语言表示学习和基础模型方面进行了长期深入研究,突破了自然语言表示学习理论,提出并积极推广“语言模型即服务”的新技术范式,在高效大模型架构、推理和优化算法方面取得多项突破,科研成果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获得了中国中文信息学会“钱伟长中文信息处理科学技术奖”一等奖、ACL 2017杰出论文奖、全国计算语言学会议CCL 2019/2023最佳论文奖等多项荣誉。
团队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课题等多项省部级项目和企业合作项目的重点支持。
二、服务国家需求,赋能社会发展
团队构建了国内首个开源对话式大语言模型MOSS,实现了从数据治理、模型设计、模型训练、指令微调、迭代优化和工具增强的全流程大模型研发技术路线的完全整合。MOSS模型发布首日访问量数千万次,被国内外数百家权威媒体报道,提升了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团队以MOSS为基础,结合国家和社会需求研发了面向金融、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大模型。目前,团队开发的多个大语言模型已经被数百家政府、金融、医疗等领域的机构部署使用,在开源平台下载量超过百万次,为加快我国数字化和智能化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团队提出的FastHan、FLAT等系统和模型也在工业界广泛使用,相关技术也用在阿里巴巴、小米、腾讯、美的等公司的自然语言处理服务平台中。
团队积极支撑国家大语言模型重大攻关任务。2023年8月,团队联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发布千亿模型InternLM-123B,在全球知名评测集中12项成绩排名第一,超过GPT-3.5-turbo。
团队的研究成果有效推动了自然语言处理和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获得国内外广泛引用和高度评价,并启发了很多后续高水平工作,扩大了中国学者在相关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团队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科研育人功能,将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重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感,塑造学生品德,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建立正确的学术道德。在教材建设上,面向领域最新科学问题、对标世界一流计算机系相关课程内容体系、结合国家实际产业需求,编写了教材《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出版两年内累积印刷10万余册,豆瓣评分9.3分,在国内机器学习类教材中排名前列,被100多家高校采用作为机器学习类课程的参考教材。和百度飞桨团队合作出版《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案例与实践》,使用国产框架进行实践教学,助力国产深度学习框架的普及。积极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开展个性化教学,提出“学-练-研-评”多维驱动的教学模式,构建智能教学平台,有效地提升了教学效果,获得上海市计算机学会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在学生发展方面,团队以学生为本,对学生给予近距离、个性化的指导,提升育人实效。博士生李世民入选复旦大学二十一批“人才工程”二期预备队,团队不仅在科研上给予其指导和帮助,也充分关心和支持他的学生工作。在团队的培养下,他的科研成果与学生工作均被认可,获得复旦大学博士生优秀学业一等奖学金、今日人才奖学金、复旦大学优秀学生干部等奖项与荣誉。
团队学术氛围宽松、浓厚,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约30人次获国家奖学金,10人次获上海市优秀毕业生,3人次获复旦大学学术之星,12人次获复旦大学优秀毕业生;1人次获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优博、3人次获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优博、1人次获上海市计算机学会优博;指导的博士生在自然语言处理顶级国际会议ACL 2017发表的论文获得杰出论文奖;指导的硕士生在国内自然语言处理旗舰会议CCL 2019/2023上发表的论文获得最佳论文奖。在这种科研文化的熏陶下,团队培养的多名博士生具有良好的原创科研能力,并分别成长为多个科研团队的中坚力量。2019年博士毕业生刘鹏飞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岗位,2020年博士毕业生龚经经获得清华大学博士后岗位,2021年博士毕业生桂韬获得复旦大学青年副研究员岗位,2023年博士生颜航获得浦江国家实验室青年科学家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