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的学科发展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 50 年代。60 多年来,学院为中国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创造了多项第一,综合实力长期位居国内前列:1956 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电子模拟计算机 “复旦 601 型电子积分机”;1964 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电子计算机 “602 电子计算机”;1971 年,开发成功我国第一个高级语言编译系统 “ALGOL-60 编译器”;1985 年,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 X.25 分组交换机,等等。60 多年来,复旦大学计算机学科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一些重要的里程碑。

2017

获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

2014

成立 “上海视频技术与系统工程研究中心”。

2013

获批筹建 “上海市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2015 年通过验收)。

2012

入选 “十二五”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

2011

获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次年设立软件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2011

成立复旦大学国家保密学院。

2008

成立独立建制的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2007

二级学科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成为国家重点学科。

2006

成立 “教育部网络信息安全审计与监控工程中心”。

2005

成立 “上海市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

2002

成立首批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

2000

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并被列入 985 计划重点支持。

1996

二级学科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成为上海市重点学科。

1995

设立上海市首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

1986

率先在上海建立了计算机应用软件人员水平考试制度,之后普及至全国。

1986

批准设立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博士点。

1982

成立复旦大学计算中心。

1979

开始招收 “计算机软件” 和 “计算机应用” 专业三年制硕士研究生。

1977

恢复高考后开始招收 4 年制学士学位学生。

1975

成立独立建制的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是全国高校中最早成立的计算机系之一。

1975

研制成功大型通用分时计算机系统 “753 机”。

1971

开发成功我国第一个高级语言编译系统 “ALGOL-60 编译器”。

1970

在物理系下招收第一届计算机专业学生及第一届自动控制专业学生。

1964

试制成功国内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电子计算机 “602 电子计算机”。

1956

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大型电子模拟计算机 “复旦 601 型电子积分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