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活动

黄萱菁老师获第十届「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

2022.06.12

“甘为孺子育英才,克勤尽力细心裁”。研究生导师既是研究生理想信念的播种者,也是研究生学术科研中的引路人。


为进一步树立表彰我校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工作的先进典型,集中展现我校研究生导师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的良好风尚,营造尊师重教氛围,在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院、党委教师工作部、上海医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处)、上海医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医学院党委教师工作部的共同指导下,校研究生会开展了第十届“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评选活动。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黄萱菁老师获第十届“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


导师简介


黄萱菁教授: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自然语言处理专委会副主任等职务。黄萱菁老师深耕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三十载,科研成果颇丰,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获AI 2000人工智能全球最具影响力提名学者、人工智能全球女性、福布斯中国科技女性等奖项。黄萱菁老师注重产研结合、科技向善,使科技融入社会、服务社会,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导师治学理念


志存高远 追求卓越

产研结合 融合创新

自由探索 严谨求实

博学笃行 科技向善


导师育人理念


笃实好学 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

格物致知 培养学生博学卓越的能力

知行合一 塑造学生正直团结的品德

力学不倦 树立学生勤恳务实的学风


导师事迹


作为学者,她初心如磐,格物致知,奋楫笃行,追求卓越;作为导师,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传道授业,薪火相传。几十年科研教学实践,结合学科专业特点,黄萱菁老师形成了自己对于教书育人和科研团队建设的理念——“努力营造一个自由和严谨并存,踏实与创新同在的学术环境;重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国际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专业素养、人文情怀和国际视野”。凭着对自然语言处理的初心与热爱,高屋建瓴的前瞻性眼光,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以及三十年的笃行不倦,黄萱菁老师以独特的个人魅力,带领着复旦NLP实验室不断挑战未知,突破自我,一步步迈向了世界前沿。


不拘格套 万川归流


“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语言是信息的载体,关系到人类文明的传承;语言又是智能的体现,与对世界的认知密不可分。对自然语言处理的深刻洞见使得黄老师非常重视多学科的交融创新。作为多学科融汇的先行者,黄老师身体力行,将跨学科的通达落实到教学与科研的方方面面。


“这是一门 NLP 课,不是机器学习课程,所以在数据指标之外,我会期待看到文字形式的例子,看到大家对于作为研究对象的语言文字的分析。”这是黄老师在专业课《自然语言处理》上对学生项目的评价。在这个每每座无虚席的课堂中,往往夹杂着来自各学科,对NLP感兴趣的同学们,除了对计算机及自然语言处理相关的基础知识、技能的教授外,黄老师常通过言传身教,开阔大家的研究视域,启发对NLP领域的深入思考及强烈的问题意识。这一点在其他通识课与三创课中同样有所体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许多不同专业的同学因为黄老师的课程而与NLP结缘,投身于人工智能的相关方向。


黄老师的实验室中汇集了专业背景各异的学生,除了物理、化学等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外,她还指导了许多具有中文、外文、哲学、社科背景的研究生,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主动发现、解决NLP中存在的问题,体会科研的乐趣与挑战。科研视角不尽相同,研究成果也是百花齐放,每周的讨论班都是一次跨学科切磋交流的盛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实验室的独特文化培养出了众多优秀的跨学科科研人员。


跨学科的研究过程中也有着种种的困难,特别对于非计算机专业背景的学生来说,知识结构的调整是其中很关键的挑战,本科毕业于复旦中文系的钱鹏回忆道,“一开始我需要补充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知识,提升编程能力。在这方面,黄老师的鼓励给了我很多信心。她推荐了一系列相关的学习资源,专业的指导为我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帮助我更有针对性地补足自己的知识短板。”实验室自由开放的环境给予了学生们打破学科间壁垒的机会与勇气。钱鹏从语言学的视角开展NLP研究,从语言类型学视角出发,通过比较各类词嵌入模型在语法类型迥异的语言上的共性与差异,来探究模型表征语言知识的能力以及其可解释性,在短短两年的硕士期间内发表了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随后更将眼光拓展到了认知科学方面,毕业后前往麻省理工学院就认知科学、NLP与语言学的交叉方向攻读博士学位。


黄老师同样重视院系之间的合作,与中文系、外文系、生命科学学院等院系多有学术合作与交流,并且共同在复旦大学建设了现代语言学研究院;与大数据学院、新闻传播领域的专家在舆情分析方面开展合作。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在人工智能以及多学科融合获得越来越多关注的今天,黄老师的高瞻远瞩已经为此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常有各专业的同学慕名而来,请教踏入NLP领域的方法,黄老师总是热情、真诚地加以指点,将NLP的可能性分享给更多的有缘人。


“通过学科交叉与融合,为语言学、传播学的研究提供计算的翅膀,通过和生物医学的交叉,为自然语言处理研究找到更多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的依据”,这是黄老师对跨学科研究的愿景。


格物穷理 知行合一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人工智能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黄老师的实验室在重视理论与基础研究的同时,也强调与实践相结合,与企业、工业界通力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格物中明真理。


黄老师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问题,提出方法,改进方法——“不明确规定学生该达到的目标,只要选题足够新颖、态度足够认真、过程足够努力即可”。在这样“自由和严谨并存,踏实与创新同在”的实验室氛围下,学生们的各种学术成果也是水到渠成。复旦大学研究生学术之星、复旦大学研究生优秀学生标兵、国家奖学金得主是实验室的常客,多篇国家级学会优秀博士论文从这里诞生,博士生刘鹏飞、桂韬等多次荣获百度奖学金、微软学者奖学金、IBM博士生英才奖、腾讯人工智能奖学金等面向全球计算机专业博士生的重要奖项。多名博士和硕士毕业生入选华为天才少年、百度AI度计划、美团北斗计划、腾讯大咖、小米未来星等企业人才计划。


黄老师鼓励实验室向社会无私分享研究成果。实验室开发的自然语言处理开源系统 FudanNLP 和 FastNLP ,以及模型鲁棒性评测平台 TextFlint ,受到了国内外研究机构和企业界广泛关注和使用,降低了自然语言处理在工业界的应用门槛,对NLP技术的发展、应用以及人才培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黄老师并不担心参与工程研发会影响学术成果,也很鼓励学生参加。“学术的位置是有限的,实验室的研究生毕业后大多数会去到工业界,成为企业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利用技术去解决应用问题,为国计民生服务,是很值得欣慰的事情。”


实验室长期关注舆情热点识别和人物画像算法研究。新冠疫情的到来是一次突发的考验,我们需要从微博杂乱复杂的数据流中,快速发现与疫情相关的有价值的话题,给出热度评估,并对整个舆情走势进行智能分析。面对复杂的应用场景,多学科交融的作用再次得到了体现。黄老师带领同学们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专家合作,从微博中自动挖掘疫情信息,采用情感分类方法和深度学习模型,基于不同类型的人群的微博情感分类,对不同群体的情绪变化进行探查。“这样精细化的分析,对于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以及疏导情绪是很有价值的。”例如,研究发现个体经营者的情绪会伴随着疫情的发展而不断走低,这说明,到封闭管理的中后期,复工复产成为政府需要考虑的重点。最终,我们利用研究成果对整个舆情走势进行智能分析,形成舆情大数据分析报告,为舆论引导提出了重要对策和建议。“平时的研究工作可以在这个关键时刻发挥作用,尤其在国家级甚至是世界范围的灾难面前,作为学者可以参与到问题的解决当中,贡献我们的所学,是很欣慰的。”在这次疫情大考中,同学们收获了科研之外,应对真实场景的实践经验,对现有NLP技术的局限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发现了更多值得研究的方向;新闻领域专家的结果分析及建设性的看法,也为大家带来了更广阔的研究视角及进一步提升模型性能的信心。


此外,实验室所研发的基于人工智能的安置帮教推荐系统、商品推荐算法、客服摘要算法等也都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这样知行合一的路径既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实践中发现NLP领域有待研究的问题,也能回馈社会,实现真正的社会价值。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实验室的研究是多元的,既有利于理论建设,也绝不脱离实际应用;既是NLP领域的问题,又常与其他领域互动合作。正是这种多元模式,为研究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动力,也让这些研究工作显得特别的丰富而有意义。


春风化雨 止于至善


“君子之德风”。作为当代女性科学家的杰出代表,黄老师自身就是学生们心中的榜样模范。经过近三十年的行而不辍,福布斯中国2020科技女性,人工智能全球女性,人工智能最具影响力提名学者等荣誉纷至沓来,但黄老师一贯低调、谦虚,毫不吝惜地为同学们提供各方面的帮助与资源。不论是科研、生活还是未来规划的问题,都会细致耐心地给予建设性的意见。实验室有着开放的实习、深造、交流政策;老师会引导同学们发现自己的瓶颈,为学生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交流机会等各方面的支持,在实验室的生活一向是朝气蓬勃、未来可期的。


除了直接的帮助与培养,黄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实验室的氛围与价值取向。近来,随着人工智能的推广与普及,其中的伦理和偏见问题成为了黄老师关心的重点。社会偏见会通过语言材料转化为NLP中的性别偏见,影响人工智能应用的方方面面。在NLP的课堂上,实验室的交流中,黄老师不时透露出对这些问题的关切,引导大家思考问题的成因,探讨解决的理论与技术。在一次行业分享会中,黄老师也特别对此进行了介绍,“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每一项 NLP 任务,几乎都得从语言的表示学习这一步开始。如何对语言进行精确的数学表达,比如通过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是一个基本的、关键的问题。但人们馈给 AI 的数据中,存有很多性别刻板的印象,在几何上,性别偏见可被词向量所在向量空间的方向所表示”;“目前来看,进行偏见消除之后的 AI 系统整体性能普遍会下降,但消除偏见仍是一个人心所向、大势所趋的需求。”对于改善模型中性别偏见的可能方案及应用,黄老师也是如数家珍,“目前在 NLP 领域消除偏见的工作,结合表示学习是一个比较好的思路,例如把词向量中职业相关的性别属性采用机器学习算法删去,把性别中立的词和与性别相关的词进行有效区分,从而避免此前词向量中的性别偏差,也就进一步避开了糟糕的社会后果。”如今的偏见消除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等待着更多研究人员的投入,黄老师也已经带领学生开展了关于NLP中性别偏见的研究课题。


科技向善,是原则,也是愿景,越来越多的同学关注并投身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实验室的一项工作,就是在社会媒体上发现有抑郁倾向的人群,以便及早进行干预。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因为对科研的初心与热爱,黄老师能够以身作则地坚守对科研的耐心和平常心,也抱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她尽己所能地在国内外学术组织和会议承担社会服务,培养学生们的国际视野;也致力于提高计算机、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多样性、包容性。她一直鼓励更多的女性进入这个领域,“领会其中的奥妙,从中获得乐趣和选择的动力”。黄老师的组里,女博士的数量连年上升,未来几乎每一年都会有女博士毕业。“我会经常鼓励她们,一有机会就夸她们,不吝溢美之词。我自己进入计算机领域,就感受到难以替代的成就感。”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我个人来说是比较喜欢拥抱未来,拥抱未知,所以喜欢探索前沿课题,正是这样的探索让我喜欢上了学术研究,而选择研究人工智能方向,会有一种挖掘到事物‘道’的感觉。”黄老师带领的复旦NLP实验室,是大家梦开始的地方。


学生眼中的导师


初识黄老师是在2017年夏天的复旦大学计算机系夏令营活动中。当时,我怀着对复旦大学的憧憬和继续在计算机领域读研深造的渴望来到了这里。在那之前,我已经在社区论坛里对黄老师及其团队有过了解。听说黄老师团队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深耕多年,颇有造诣,实力强劲,而黄老师本人对学生的培养和关心也有口皆碑。此次复旦行,这也是我唯一的目标。当时,我计划在读研后投身工业界,因为人工智能领域正发展得如火如荼,在各行各业都蕴藏着巨大的可能性。我向黄老师坦率地表明了内心的真实想法。黄老师微笑道:“不管选择什么道路,我们团队都会给予每个同学最大的支持和帮助。”这次交流让我真切体会到了黄老师以学生为本,个性化培养的理念,也坚定了我进入黄老师课题组读研的决心。


一年后,我如愿以偿成为了黄老师的研究生。当时,黄老师的《语音和语言信息处理》课程受到学生们的极大欢迎,同时这也是我的自然语言处理入门课程。黄老师十分擅长用生动形象的例子讲述知识点,并从语言学角度分析自然语言处理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和存在的挑战,深入浅出,最后通过详细的公式推导证明结论。黄老师自由和严谨并存的研究理念,也从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我对自然语言处理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对黄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开放性问题,我都会在课后通过查阅资料和论文来一探究竟。平时在实验室的科研工作中,黄老师对学生的工作方向和产出也没有硬性要求。“不明确规定学生该做什么,态度足够认真、过程足够努力即可。” 因此,我有了更高的积极性,愿意去主动探索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和课题。另外,黄老师总会在适当或重要的节点给予我启发,使我受益良多。渐渐地,我乐在其中,开始享受科研的过程,并在第一年有了初步的科研成果。


黄老师依然记得当初我要进入工业界的想法,在第二年给了我一个去企业参与项目实习的机会。于是,我开始了长达一年时间的研究型实习。一开始,我还是踌躇满志地想要在真实应用场景中发挥自己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不过,我逐渐发现,真实应用场景的数据更复杂,问题更具有挑战性,原先在学校接触的理论和研究深度还远远不够。我认识到如果不读博,光靠研究生两三年短暂的科研时间,还不足以让我深入理解这个领域的难点和关键问题。与此同时,我的论文也在多次的投稿过程中受挫。于是,我有些苦恼和焦虑,感觉遇到了科研的瓶颈。关键时刻,黄老师多次对我安慰和鼓励,让初出茅庐的我不要丧失信心。同时,黄老师也周期性地组织实验室的师兄师姐,以及联系工业界的相关研究人员,与我一起讨论并探索可能的突破点。在一段时间的坚持下,我终于找到了可行之路。在论文投稿的前几天,黄老师耐心地对我的论文进行多遍修改并提供了详细的改进建议,并经常与我沟通到深夜。黄老师对科研躬身而行,精益求精的态度深深触动了我。此时此刻,我终于下定决心,向黄老师传达了想要继续读博,把研究深入下去的想法。黄老师露出亲和的微笑,表示了对我的欣赏和认可,并支持了我的决定。那一刻,我感受到了自我的突破,在黄老师的指引下,在我面前出现了一条充满无限可能性的道路。


时光荏苒,转眼我已快博士毕业。回首望去这几年的努力和丰厚的成果,欣喜之余忘不掉的是黄老师对我关键时刻做出读博决定的支持,对我科研遇到瓶颈的帮助和启发,以及对我和同学们的关心和照顾。以学生为本,自由和严谨并存,踏实与创新同在。黄老师不仅是科研导师,助我在学术之路上披荆斩棘,更是人生导师,护我在未来奋斗之路上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