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活动

阚海斌老师获复旦大学2022届本科毕业生“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朱东来老师获提名奖

2022.06.09

桃李之心,春风化雨,一年一度的复旦大学本科毕业生“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评选圆满落下帷幕。经各院系毕业生推选、网上微信巡展、终审委员会评审等环节,评选出10名“我心目中的好老师”,22名“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提名奖。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阚海斌老师获“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软件学院朱东来老师获“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提名奖。


教师风采


阚海斌,1971年生,复旦大学二级教授、特聘教授,上海市区块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长期从事密码学、编码理论、算法与计算复杂性、区块链的研究,在安全布尔函数构造、编码的网格表示、属性密码上做了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近年来把属性密码、零知识证明、安全多方计算与区块链底层技术相结合来加强区块链的安全性与可用性。特殊时期,阚老师选择驻守校园,以学校为家,以办公室为居所,专心教学、科研、管理、保障、服务等各方工作,诠释了主动抗疫的责任与担当。


耐心负责,教书育人


“教学是第一位。作为老师,最重要的事情是上课,真正的奉献也是上课。”阚海斌老师始终把教学工作作为首要工作,每年至少为本科生上两门基础课,同时每年也为博士生开设2门课。他负责的本科课程《离散数学》(包括《集合与图论》、《代数结构与数理逻辑》)、《线性代数》、《区块链技术与实践》均获得上海市一流课程(精品课程),同时《集合与图论》在2020年获评国家一流课程。这么多门课程中,离散数学、线性代数等课程不仅因其内容晦涩难懂使得很多学生难以理解,更因为其是后续课程学习的基础,而变得至关重要。为了让复杂问题变得清晰简洁,阚老师课前往往做了大量的备课工作,争取将理论以深入浅出的话语表达,帮助同学们的理解;在课上用清晰的板书引导同学们进行严谨细致的证明,逐步理解问题的本质关键;面对课后学生们提出的问题,阚老师总能不厌其烦,与同学们反复交流,确保每一位同学跟上教学进度。同时,阚老师也为同学们提供深入研读的材料,为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打开科研领域大门的钥匙,让更多的本科生可以更早地投身科学研究之中。


在教学上,阚老师获得2018年与2013年宝钢优秀教师奖、2017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15年复旦大学首届教学贡献奖、2014年上海市育才奖等。还主编了4本教材,获得2015年上海市优秀教材奖。为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教学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特殊时期的校园,阚老师自3月13日入校值守,至今已有近两个月。在疫情期间一周9节网课不断线。同时,阚老师也考虑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授课方式,尽量不进行长时间的课堂讨论,以免干扰到在寝室上网课的其他同学。阚老师还持续和同学们保持沟通,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正如他所说“线上教学只是一种形式,我更加重视与学生们保持交流,了解他们有什么困难,特别是生活上的困难,我尽力帮他们解决,为他们留出学习时间来。”


为人师表,服务育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传道授业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以育人为先。阚老师也将师者范也的要求呈现在个人内在气质的自然表露之中。,他多次对同学表示,大学教育应当着重培养学生对基础的兴趣,在兴趣的指引下,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他尊重学生,谦和有礼,在毕业论文选题上往往优先考虑学生的兴趣和意见,在实验室工作中也对学生的工作进行耐心指导;他为人亲切,亦师亦友,善于倾听同学在学习、科研乃至生活上的迷茫和失意,丝毫没有长辈的架子,帮助同学们走出困境;他不拘小节又关注细微之处,课间经常问后排学生能不能看得清黑板,需不需要他讲课再大声一些……虽然只是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但正是这种细节润物于无声,将为人师表诠释地淋漓尽致。很多学生表示,遇见阚老师是非常幸运的事情,他让学生认识到了大学教育应该是一个什么样子。他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的指路人与榜样。



驻校两个月以来,每周都有一天,是阚老师开展志愿服务的日子。他会穿上“大白”防护服,开上“三轮车”,满载着一车盒饭,和其他志愿者们一起,把三餐送给江湾校区的老师同学们,守护着校园的安宁平稳。他融入志愿者群体中,建言献策,努力提高运送盒饭的效率。在做志愿者的过程中发现防护服紧缺,而防护服是志愿者个人防护的一道重要屏障。阚老师注意到了这些问题,通过校友找到复星基金会,委托基金会帮他捐赠1000套防护服给学校,仅仅一天,江湾校区志愿者已经收到并穿上这批爱心防护服。


无论从哪一个方面说,他都是一位当之无愧的优秀老师。


潜心钻研,科研育人



阚老师在国际主流SCI杂志发表了100多篇论文,解决了4个国际公开问题。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了2011年与2013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2011年与2014年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2018年党政机要密码科技进步三等奖。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了2020年上海市科技进步特等奖(第十完成人)、2019年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二完成人)。还获得2016年上海市领军人才、2016年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2010年上海市曙光学者、2007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6年上海市浦江人才等。


同时,阚老师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军口863项目、装备发展部项目、总参保密项目、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上海市基础研究重点项目及多个横向项目等。阚老师于2018年11月成功申请到上海市区块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于2020年1月通过上海市科委筹建验收进行正式建设期。在2016年,成立复旦-众安区块链与信息安全联合实验室,开展产学研用的研究,把基础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中。


此外,阚老师除了指导自己带的硕士生和博士生进行科研之外,每年实验室还面向本科生进行招新。“对于我们实验室的本科生,没有任何硬性科研要求,你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自己的研究。”阚老师对实验室本科生重在兴趣上的引导,当同学们在科研上遇到任何问题时,他也总是能够耐心细致地解答同学们的问题。



朱东来,执教20年来,在教学、科研、学工、党政各方面工作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不管做什么,他都时刻牢记人民教师的本色,始终将人才培养放在工作最核心的位置上,把自己所有的经验和心得都运用到学生教育上来,真正成为了同学们三尺讲台上的传道者,生涯发展中的引路人。


潜心教研,三尺讲台上的传道者


朱东来老师是最早参与建立软件学院的几位老师之一,从无到有设计了软件学院应用方向的课程体系,先后为本科生开设了“程序设计”、“数据结构”、“Web应用基础”等基础课和“管理信息系统”、“卓越软件开发基础”等方向课,收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从一开始他就认识到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培养出的学生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能力有所不足,为此,他从“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方面入手,力求解决“飞速发展的计算机科技与相对稳定的课程教学内容”、“课堂理论学习方式和科研就业所需实践能力”这两对突出矛盾,这也让同学们真正爱上了他的课堂。


在课程建设上,他以MIT、CMU等国际一流计算机院系课程为对标,长期跟踪这些高校相关课程建设情况,在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各方面予以参考借鉴,努力让国内的学生也能获得与这些国际一流高校相当的教学水平。相关教学成果曾多次发表在《计算机教育》上,还曾在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大会上做特邀报告进行分享。


同时他还不断将最新科研成果和工业界最新技术和案例引入课堂,并与IBM、微软、SAP、亚马逊、谷歌、EMC等一批一流企业长期合作,通过共建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实践平台、共建实验室和教学资源引入、请企业导师进课堂等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让同学们能接触到业界最新技术和信息,避免课程内容与产业发展前沿和趋势脱节太远。

朱老师有着丰富的青少年科普工作经验,他也将这些经验移植到授课过程中,将晦涩复杂的课程内容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平缓了计算机课程较为陡峭的学习曲线;同时他还会有意识地将一些最新考研、实习、面试常见内容穿插其中,让同学们发现原来自己学得貌似枯燥的内容原来真的是有用的,而且我原来也是可以应对的,既提升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又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和干劲。


他还根据计算机行业的特色,对标国际一流高校和产业需求,大幅修订课程内容组织和考核方式,将授课内容、课堂演示、课程实验等都围绕一个具体实践项目来推进,形成了具有软院特色的情景实践式项目考核方式。同时利用计算机专业优势,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MOOC、翻转课堂、项目制教学等新理念新方法,积极建设和应用在线开放课程,多门课程入选和完成了校在线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项目建设,并成为首批教育部软件学院MOOC课程建设示范项目之一。


通过以上种种努力,朱老师所教授的课程深受学生好评,课程评教长期维持在4.9左右,多门课程多次获得5分满分的评教成绩,是学院中仅有的几位获得过5分评教的任课老师;还曾先后获得校“最受毕业生欢迎的老师”和工程硕士“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称号,两次获得教育部-IBM优秀教师奖(全国10人)。


亦师亦友,生涯发展中的引路人


朱东来老师进入软件学院后,曾担任过多个年级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辅导员,多年学生思政工作经验,使他深切体会到本科生阶段是年轻人理解世界、认知国情和三观构建的重要时期,而当代青年学子成长于深化改革、科技创新、信息爆炸的新时代,具有独立思考、知识多元、批判性强等时代特点,必须使用学生们愿意接受的方式,才能达到更好的引导和教育目的。他将时事热点案例穿插在课程教学中,还在课程内容中安排了专门的职业道德和法律准则讲座,从而引导学生时刻注意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和对社会的可能影响,提升学生的法律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得学生能顺利发展。


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使得他对学术界和工业界情况非常了解,也有着丰富的校友和学生资源。他将这些社会资源和学生工作经验结合起来,在同学出国、就业、实习、科研、创业、生活等各方面遇到困惑和问题时,都能够耐心地予以倾听,然后站在学生的角度给予合适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有的同学想要出国,但不清楚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有哪些学校哪些专业比较合适,他就根据自己的了解给出建议,还帮助联系在读的师兄师姐,让同学了解到更详细的一手资料。当同学撰写申请文书没有思路时,又从导师和招生考官的角度帮助出谋划策,给出建议。不少同学对职业发展路径有所迷茫,他就积极联系企业,一方面请技术人员到校开设讲座,另一方面安排学生到企业走访参观。有同学有志于科学研究,他就帮着介绍学院实验室的情况,指导学生从科创竞赛开始逐步接触和掌握科研入门的方法。有同学有创业的想法,他就帮着一起分析商业模式,推荐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并为学生在孵化器和投资人间牵线搭桥。当有同学陷入暂时的低谷时,他能够主动发现和关心同学,用以前师兄师姐的种种案例安慰和开导同学,并积极联系辅导员和教务员,为学生寻求可能的扭转途径,让学生有走出低谷获得学位的可能。他还主动为毕业班同学介绍最新的就业、落户甚至租房信息,提示他们关键的时间节点和可能的陷阱,让同学们能够顺利地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

在他的帮助下,一批又一批同学顺利地走出校园,走入自己心仪的人生下一站。很多同学虽然已经毕业了十几年,但仍跟朱老师保持了密切的联系和频繁的互动,在遇到一些重大抉择的时候,还是愿意听听朱老师的建议,就像当年在校园里一样。这些年来,他曾先后获得校“学生评比最佳辅导员”称号和“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复旦大学十佳研究生导学团队”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