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院友风采

李晓明:回馈母院的一点心意

2016.04.08

问:首先请您简单介绍下您的现状。

答:我目前在上海浦东华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原上海浦东中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工作,我们公 司主要从事电子政务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应用系统开发、系统集成、运维、安全服务、咨询等业务。我现在主要从事管理工作,包括项目管理、人力资源、客户关 系、商务协调等等。平时就比较忙,最近女儿刚出生,就更没得空闲了。

问:您作为 1024 发展基金的第一位捐赠者,学院非常感谢您的慷慨解囊,也非常想了解校友们的想法。能否请您谈一下以捐赠的方式回馈母院、母系的想法?

答:平时也有一些公益捐助行动。这次收到校友会的邮件,访问校友捐赠网时,恰好看到有这么个活动,所以就支持一下。通过出资而不是出力的方式来回馈学院,也算是一种偷懒的表达心意的方式,并不那么值得赞赏。

问:据了解,您是 1994 年入校的。当初是什么让您选择报考复旦?以及选择了计算机专业呢?

答:我是保送直升的。选择复旦而不是交大,是因为从小文科不是太好,所以期望能在复旦得到更多人文方面的熏陶。至于选择计算机专业,是因为从小数学比较好,所以小学就开始参加计算机方面的培训,一直对此比较有兴趣。

问:您还能回忆起当时学校和母系的大致情况吗?(比如现在复旦现在有 4 个校区:本部,枫林,张江,江湾。计算机系本科生大二及以上都是在张江生活的,而张江校区是 05 年竣工的。)

答:按现在的校区划分来算,我们那时候只有本部一个校区。不过,在我们当时的视角来看,复旦分为本部、南区、和北区(读研后期才建成)。本部是本科生,南区是研究生。

本科时还只有计算机科学系一个系,没有现在规模那么壮大。如果要用几个词来描绘自己对当时计算机系的印象的话,可以用:考分高、出路好、高手如云、人才济济、偏重理论。而对于各位老教授们,我愿意用:为人师表、德高望重、待人和善。

问: 您是 00 级的硕士吧?是什么机缘让您再次选择回到复旦继续深造呢?

答:其实,在本科毕业时就考研了,当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考上,所以在外面工作了两年,也接触一下社会,感受了在公司做项目的氛围。后来发现这些经历对自己读研期间的学习和工作还是挺有帮助的。而 2000 年重新考回计算机系的硕士,是在本科毕业时就计划好的。

问:您在复旦的时间总共有 7 年了吧?在校时一定留下许多美好和难忘的时光。能否与我们分享一些难忘的片段呢?

答:由于理科基地班的特殊学制,我的本科实际上只读了三年半,前一年半在理科基地班学了大量 数学系的基础课程,后两年转入计算机系学习专业课,同时还要补一、二年级的基础课。到毕业时,虽然在校时间比人家短,但学分却比正常四年制的多得多。因 此,也就不难理解,除了上网灌水之外,我的美好和难忘的片段基本都与学习相关。

就举几位我印象深刻的老师吧。

教 C 语言基础课的夏宽理老师,是我接触过的系里最和善的老师,没有之一。夏老师浓重的口音也算一大特色,还好于我这等土著倒没有什么障碍,反而有几分亲切。夏老师讲课清楚,乐于解答学生问题,为我打下非常扎实的编程功底,让我受益匪浅。

朱洪老师可能是另一个极端,他以严厉而著称。我们那时候,课程仍以必修课为主,选修课还不 多。朱老师也开了一门选修课,结果只有 7 个学生敢选。虽然学生那么少,他还是每次兢兢业业备课讲课。最后,可能是因为敢于选他课的都是真正的学霸,让所有 人大跌眼镜的是,所有 7 个人都拿到了 A-以上的成绩。在毕业后回想起来,他的严厉并不是故意刁难,确切地说应该称为治学严谨。

最后必须要提的当然是我的硕士生导师张世永。张老师是真正能做好产学研结合的典范。当时的实 验室在网络安全的研究方面是处于国内前沿水平的,曾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安全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而当时的复旦光华也 是上海 IT 业的知名企业之一,各方面资质都达到最高级别。有幸处于这样的环境中,我可以一面学习专业知识,一面体验项目管理,同时还能偷师企业管理。也是 由于我读研之前的工作经历,使我更容易融入这样的氛围,而且通过相互印证,领悟也会比应届生更深刻一些。这期间学到的东西,在毕业后的工作中陆续都派上了 用场。

问:您觉得你的复旦求学经历对您日后的人生轨迹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收获最大的是什么?

答:自由而无用的灵魂仿佛已经成为复旦的第二校训,这种烙印是潜移默化的,似乎离开越久体会 越深刻。在复旦的时候,听了各种与本专业无关的讲座,通过 BBS 接触了各种与本专业无关的人,学习了各种与本专业无关的知识。这些看似无用的内容,会悄悄 开阔你的眼界,提升你的境界,塑造你的思想和人格。这才是复旦能给你的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所以,说句题外话,我觉得把不同专业分到不同校区的做法,是对 复旦这样一所综合性大学最大的伤害。

问:请与我们简单分享下您毕业后的发展吧。

答:我的经历很简单平凡,本科毕业后在一家台资企业工作,辞职考完研后,在当时非常火的互联 网企业和创业公司短期体验了一段时间。硕士毕业以后到现在就一直没动过。不过,我觉得能在踏上工作岗位之初,多接触几家不同类型的公司,如果你是有心人的 话,对自己是会有帮助的。这能让你了解不同背景公司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沟通模式、以及企业文化,让你能在比较中培养自己的独立观点,形成自己的管理思 路,而不是被某一企业文化洗脑。

问:您有什么特别想对正在就读复旦计算机系的学弟学妹们说的话吗?

答:很多人,包括我们当年,觉得很多课程不实用,毕业后用不到,所以也就不好好学。确实,有 一些课程会因主流技术方向的发展而调整,但我想还是有一些经典的课程应该会被保留,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从我多年面试和用人的经验来看, 这些才是所谓科班出身与培训机构毕业学生的真正差异所在。经历并且完成了这方面学习的人才能走得更远。这些课程的内容,首先,能为你今后从事架构设计等打 下良好基础;其次,作为一种思维锻炼,它能提升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预防问题的能力和直觉;最后,征服它本身也是你能力的体现。你可以在征服之后再鄙视 它,但不要把不实用作为失败者的借口。

问:在校庆 110 周年、系庆 40 周年之际,对学院、学校的祝福和期许。

答:祝愿母校和学院能在保持自身学术水平的基础上,找准自己的定位,形成自己的特色,培养具有复旦特有气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