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体现设立本科生奖学金的宗旨,激励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原始创新拔尖人才和交叉融合创新人才,认真组织好2024-2025学年本科生奖学金的评审工作,根据《复旦大学本科生奖学金评审办法》,现制定评定办法如下。
一、评审对象和条件
2024-2025学年在复旦大学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学习的本科学生,凡符合《复旦大学本科生奖学金评审办法》中参评对象和条件的,均可参加本次奖学金评审。
二、评审标准
奖学金评审旨在奖励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同学,从而达到奖励先进、鼓励进步的目的。对符合条件的学生,奖学金评审的标准具体参照《复旦大学本科生奖学金评审办法》。
其中,对于综合考评内容及分数设置和新增答辩机制,做如下提醒:
(一)综合考评
1. 业务学习(占80%)
(1)课程学习成绩
由于2024年学业评价体系改革实施,导致学业得分差距缩小,建议各班优化课程成绩折算方式,试行差异化赋分模型。例如,可采取按绩点排名正态分布赋分、结合专业课学分比重计算修正分数等方法,拉开学业评价梯度,避免因绩点扁平化削弱区分度。
(2)学术和创新能力
根据学生在评奖学年中的学术研究、学科竞赛、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和竞赛等方面的表现进行测评打分。
为强化创新能力培养导向,根据专业和年级实际情况,建议高年级评奖单位(大三、大四年级)将“学术和创新能力”分数比重设置为20%,“课程学习成绩”分数比重设置为60%;低年级评奖单位(大二年级)将“学术和创新能力”分数比重设置为10%,“课程学习成绩”分数比重设置为70%。
2. 综合素质(占20%)
围绕教育教学改革3.0对实践能力、跨学科素养的要求,各班应细化综合素质分数细则,强化评价体系的育人功能。考察学生在评奖学年中思想认识和道德素质、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身体素质和体育运动、艺术审美和艺术实践、劳动素养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情况。
(1)2024级六大创新学院学生中涉及2024级大类试验班分流的学生,此类学生已有第一学期综合素质分数10分。相关班级奖学金评审小组计算此类学生的第二学期综合素质分数最高不得超过10分。其中,任一学期评定为“综合素质考核不合格”者,不具备复旦大学本科生奖学金的参评资格。
(2)以“多元融通”理念为引领,在传统德育分数、校园公共参与、社会实践基础上,可增设个性化的评价维度,鼓励学生走进第二课堂、培养多元兴趣;增加招生志愿服务加分,对参与招生宣传策划、宣讲答疑、新媒体运营等工作并形成显著成效的学生给予重点激励,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招生工作。
(3)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按排名赋分制等,避免综合素质分数在奖学金评定中实际权重过大。
(二)答辩机制
1. 班级层面
针对国家奖学金及高额奖学金评审,建议各班坚持优中选优原则,积极推行答辩机制,通过材料评审与现场答辩相结合,全方位考察申报者的综合素质,以突出专业评价导向,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形成传播效应。
答辩过程需严格遵循公平、公开、规范、透明准则,科学设计评审标准与流程,高标准配备评审专家,确保评价真实准确;答辩评审中要注重结合学科特点,挖掘具有时代精神、创新意识和拔尖潜能的优秀典型,切实提升奖学金评选的公信力、影响力、号召力,强化育人效能。
2. 学院层面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复旦大学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实施方案》《复旦大学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 年)》,围绕“干细胞式”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需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3.0实施成效,培养原始创新拔尖人才和交叉融合创新人才,激励本科生投身学术研究、专业实践、创新创业,学院针对本科生奖学金评定设置专家评审制度,从符合条件的申请者中评选出若干国家奖学金及高额一等奖学金获得者。获奖名额由学院根据学校下拨情况、根据学科实际及评审情况统筹分配。详见《复旦大学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本科生奖学金专家评审实施细则》。
三、评审原则
1.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
2.自下而上,由学生自愿提出申请。
3.奖学金原则上以综合考评的方式进行评定,综合考评分数较高的学生可优先获得奖学金。评奖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同时采用面试答辩等形式进行评审。
四、评审程序
1.学院成立本科生奖学金评审小组,公布本办法、组织评审工作。
2.各班级成立本次奖学金评审小组,根据本办法制定班级实施细则;各班级评定小组名单及实施细则应进行不少于5个工作日的公示。
3.学生应根据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提出申请,如实填写申请信息。未按时提出申请的,视为放弃参评资格。
4.各班级根据本班级实施细则及学校的评定工作日程安排完成各位奖学金的评审工作;评审结果应进行不少于5个工作日的公示。
5.公示无异议后,学院将拟获奖学生名单及申请材料报学工部。
复旦大学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
2025年9月5日
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本科生奖学金评定小组名单
组长:顾宁
成员:彭鑫、付雁、赵琼、郑开文
联系人:郑开文
联系方式:zhengkaiwen@fud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