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振兴教授
钱振兴,本科和博士均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目前是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导,担任文旅部文旅智能计算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多媒体信息安全、隐蔽通信等方面的研究,发表论文百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多个项目。相关研究成果在国务院文旅部、国家有关部门、凤凰传媒、新华传媒、上海文广等单位获得应用。曾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中国发明创业成果奖二等奖,担任中国图象图形学会数字媒体取证与安全、中国电子学会多媒体信息安全专委会委员。
您经常在朋友圈转发一些关于历史哲学的推文,有时还会自己写一些小诗、书法等等,这和我们常人眼中的程序员形象不太一致,历史连接着过去,而计算机领域则引领着未来,请问您对这两个看上去截然相反的领域分别有怎样的看法?
首先,科学源于哲学,就像博士都叫Ph.D,哲学博士,Philosophy Doctor,科学的起源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来自于哲学。所谓哲学,它讲的是爱知识、爱智慧,科学就是一种追求智慧、追求知识的途径。过去许多哲学家,也可以说是在研究科学的,比如亚里士多德,比如罗素,那时候并不分家的。哲学通常直面终极问题,这些问题具体探讨下去,就形成了专门学问,也就变成了不同的科学分支。很多人都认为现在是哲学的黄昏,因为科学太发达了,它解决了很多具体问题。比如说世界的本质、世界是由什么组成的,这是最初的哲学命题,当从科学角度发现了原子、质子等物质之后,哲学界就会发现这些问题已经没那么神秘了。当然,还有很多问题还是回答不了,所以科学需要不断深入研究。所以我们看待科学和哲学,这两者是相关的。
科学研究工作需要一些调节,我喜欢和大家聊天,喜欢和大家交流。爱好文艺哲学,这是兴趣使然,源于小时候喜欢这方面的东西,相当于是一种玩具。后来就像王小波所说的,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人需要有一个精神的空间。我们可以从写代码中建立自娱自乐的空间,但是仅有这些还是不完备的,要有一些辅助的东西。生活的方式有很多种,科研和教学本质上是一种工作,在工作之余也要有一些个人空间,闲暇爱好也会对工作的调节起到积极作用。
您是从一个乡村中学考到中科大的,在那个大学生都不多的年代是非常不容易的,请问您觉得是什么支撑着您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还取得了这么好的成绩?
我在农村长大,小时候玩的东西很少,家里连书都很少。后来偶然机会发现看书很有乐趣,大人们闲暇时刻看书,我也跟着读,逐渐就产生了兴趣。另外,我对数学很感兴趣,学习成绩很好,后来就顺其自然地上学,学习方面没遇到什么困难。
老实说,外面世界是什么样,对于农村中的我们来说是没什么概念的。我们小时候就是在田里面跑,也很有趣。比如春风十里的时候,在田野里采油菜花、抓蜜蜂,想起来是多么无拘无束。
时代变了,现在的小孩都会学点技能,比如吉他、美术,甚至农村的小孩也在上网课,失去了许多童真的成分。我是出于偶然,到中科大读大学了。现在回想还是幸运的,我的母校中科大是一个学风特别好的学校。
钱振兴教授
您是有跑步健身的习惯,但现在很多互联网公司的工作996都非常辛苦,您觉得下班之后抽出时间来锻炼依然是必要的吗?
锻炼是不是必需的,这个很难界定,但适当锻炼对人体应该是有好处的。很多从不锻炼的人也很高寿。
我大概在十年前,觉得自己比较胖,试着开始跑步,从最开始的跑不动,到后来能每天十公里。后来有一次踢球导致膝盖受了点伤,跑步就少了,但是发现体重反弹得很快,就去健身房锻炼。现在看起来,健身里面的学问其实很大,它也是一门科学,比如运动营养、肌肉结构、新陈代谢、身体机能等等,但健身最主要的还是传递健康。
将来大家走向工作岗位,肯定也会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适当地开展运动,至少多巴胺分泌会让你心情愉悦。在节奏很快的今天,很多人都坚持运动,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最好。
您之前是在企业里工作过,后来选择了到高校教书,究竟未来选择怎样的职业可能对于很多同学来说,都是一个很纠结的问题,请问您觉得这两种职业分别有怎样的利弊?
我是博士毕业后去企业工作的,当时很想做一些和技术有关但贴近市场的工作。工作之后发现,跟我想象的不太一样,尤其是工作岗位和自身专业不太匹配,就很想再做回原来的专业。
读博士就像坐火车,在铁路轨道上往前行驶,这时候你下车换个公共汽车,你会突然发现很不适应了,这就是惯性。读过博士的人,很多会有这样的体会,像我这种从公司转去高校或研究所的也有很多,我有不少朋友是这样的。
另外,学校里面有宽松的环境,适合做学术研究,我比较喜欢宽松的环境,有空的时候还能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找到很多乐趣,所以就到高校工作了。
当然,国家和社会都离不开企业,很多优秀的人才都在企业创造价值。企业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在于在技术的转化和应用方面,这一点是很直接很高效的。许多大企业也注重基础研究,比如预研部门,也都在做新技术研究。当然,更多的人是在做开发工作,为了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就必须不断地去追求新技术,这样才能在市场上保持良好的竞争力。
高校里面,它更强调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人才,另外高校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国家的基础科学的研究。它也承载着国家的重要使命,必须做基础性的探索,为应用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这样才会促进国家的进步,让国家更有竞争力。
钱振兴教授
多年来您致力于多媒体信息安全技术研究,并获得丰硕的学术成果,您觉得您目前最得意或最有趣的一项科研成果是什么?可以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吗?
我们现在做的是跟多媒体安全相关的。最近几年,我们跟许多单位做过一些数字多媒体权益保护的工作。
比如,一个图像是创造出来的,但是很容易被人拷走,那怎么确认别人盗用的这个东西是我的呢?再比如你拍了一个很好的视频,有一个很好的创意,制作了一个视频,但是却被别人拿走了,你发现后需要拿出证据说明这个视频是你的。我们提出了一些手段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比较开心的就是,我们研究的技术得到了真正的应用,它不仅仅停留在论文上面。当然,我们还有许多其它方向,比如隐蔽传输、真伪取证。
您现阶段在工作或者生活上有什么目标或者计划吗?
我现在目标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让我们的研究更加能够在社会上有用,因为我们现在研究的很多问题都是跟社会面临的实际问题相结合的。以往我们也做过很多研究,一些是想象出来的问题,现在则更侧重于实用,解决实际的应用里面存在的科学问题。
第二个,就是培养一些研究性的人才,尤其是能够沿着我们的学术道路继续走下去的优秀人才。外界看起来,好像高校的工作都很轻松,但其实不是这样的,做学术也会有一定的压力,培养人才就是我们的压力之一,也是我们的使命。
今年您和几位老师一同创办了《隐者联盟》这个公众号来普及您研究方向的相关知识,请问是什么让您有了创办这个公众号的想法?您对这个公众号有怎样的期待呢?
这个公众号是我们几个同行一起做的,大家自发想为本领域的同行做些事情,当然我是主要负责人之一。现在是一个社交的社会,我们希望利用社交网络来传递科研信息。
通常,一个读研的新生,或者刚入这一行的研究人员,他需要了解怎么去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一般需要读论文。读你所关注方向的最新研究成果,看懂了才能创新。这些成果都来自于研究工作者的发现,需要去检索数据库找到这些论文,反复地查找,所以research也可以解释为re-search,就是反复地查资料。隐者联盟这个公众号就是为多媒体与AI安全方向的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平台,我们就想在上面给大家推荐最新的文章和论著,我们要求快,不允许用公式,只允许用简短文字来描述最新成果。
社交网络是碎片化的传播,意味着你要用很简短的东西让人们去看,因为别人很有可能就是在吃饭的时间会看一下,我们希望大家能在这种时间里,获得他感兴趣的研究工作,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他查找资料的时间。如果他看了一个工作介绍后产生兴趣,那他后续就会仔细的去找到这个文献,或者去跟作者交流。从作者来说,他也希望把他的工作跟别人分享,能给别人一些启发,互相促进。我们做隐者联盟的主要目标就是干这个事情。
这个公众号还有一个目标,就是希望给初次踏入多媒体安全这个方向的研究生看一些综述。直接看论文,他可能很费力,所以我们推出一些极简综述。我们用最简单的话,把发展的过程讲清楚,你通过看公众号,就能开展工作。我们方向里面有很多小的主题,我们会对它做一些梳理,请一些年轻有活力新锐来写最简单的综述,不要公式,只要文字,要讲清楚怎样开展这个方向的研究,怎么做实验,用什么数据库等等。
我们的目标很简单,就是一句话,总有一款适合你。我们方向里面有很多研究主题,你来读硕士生或博士生,可能对这个方向都不太了解,公众号里面的这些方向,总有一款适合你。我们的公众号上面现在大概有一千六百多个人了,隐者联盟没有任何商业活动,它就是给大家做点事,促进大家的进步,这也是我们搞教育工作的一点社会回报吧。
钱振兴教授
通过您的学生了解到您是及其认真负责的人,对学生的科研学习一直很关心,也经常在学习之外与同学们互动,在科研方面,您的实验室也一直走在前列,您觉得大学的老师科研和授课应该如何权衡?
课程与研究有直接的关系的。讲课跟做研究,最好有直接的相关性。因为在某个方面你做了研究之后,你会对这个方向有深刻的理解,你就可以讲得更深入。从教学和科研的角度来说,两个是相辅相成的。以后你们发现,当你对一个东西不了解的时候,你去讲一次,讲清楚一步一步是怎么推导的,你就懂了。为什么呢?因为你要准备给听众讲里面的每一个细节,那你一定会削尖脑袋去搞懂。我们要研究生也要做报告,就因为他要说的话,他必须要搞明白才能讲清楚。
您对学生的培养有什么独特的方法吗?以及在您指导学生学习或科研的过程中,您认为对于科研工作的优秀学生具备什么样的素养是最重要的?
没有多少独特的方法,我一般首先是要学生想一想将来要干什么。从我工作的经验来看,很少有研究生一开始就能讲清楚他自己将来要干什么。世界上很多道路,我们不可能要求大家都去走我们学术的道路,我会让他去了解,去查资料,去想一想。
我感觉我们教育里面对个人发展道路规划的教育还不够,很多人考虑的是能不能上清华,复旦,交大,但是这个不能代表你人生的方向,用它来判断你人生的方向可能不对,大家想的就是我就能上好大学,将来有一个好工作,但是什么样的工作是适合你的呢?他也讲不清楚。家长也迷茫,学生自己也迷茫。
到研究生阶段,就要好好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在读书过程中,让学生找到感兴趣的发展方向,这也是一种培养。我觉得研究生培养的好不好,可能还是要从长远看,不是说你在学校里面多发了几篇论文,或者分数高,这就是培养得好。还是要看毕业生给社会做了什么事,在社会上有什么样的成就,反过来评价学校。培养研究生,从大的方面看是要找准自己的方向和人生目标;从小的方面看,也要顺利毕业、要修完学业,要接地气,能在土地上行走。
我们的培养很简单,就这两条。当然,不同的研究生要使用不同的手段。读研究生跟读本科是不一样的,读研究生是要创造,要做点创新的东西出来。很多同学不理解这个事,他觉得我读研究生就是来学习的,其实你学习的不是知识,而是一个方法,很多研究生到毕业都没搞清楚这个事,你学的是怎样去创新的方法。比方说,我们要做个新凳子,最后出来的是一个艺术品还是残次品,你跟导师去交流以后,做出艺术品的概率会更大。所以,读研究生,要有一个思想的改变,改变一下思路。
您对于正处在大学阶段的我们有什么建议吗?比如大学生该如何定位自己未来的发展道路呢?
还是希望大家找准自己的方向,要认认真真去想,反求诸己。
我觉得有一种途径:我们可以去找灯塔。过去我父亲跟我说,人生未来的道路是黑的,你走到哪儿哪就亮了,我当时觉得挺有道理的,但后来我觉得不完全正确。人生如大海航行,需要有个灯塔,前面有灯塔,你往那儿走,翻船的概率就很小。所以你可以去找一个灯塔,你朝这个方向去努力,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调整自己,就一定能塑造出一个真正的自己。
本期的“师说心语”就到这里啦
期待下期与你见面哦~
排版|新媒体中心 向林冰
采访|曹丝露 高子怡
供稿|秘书处
图片均由钱振兴教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