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研快讯

聚焦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提升关键软件供给能力 | 2022 CCF中国软件大会圆满落幕

2022.11.30

我国软件领域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会议—CCF中国软件大会(ChinaSoft 2022)圆满落幕。大会包括学术、工业、教育以及竞赛四大类近40场活动;13位院士莅临,近10万人次参与,共同聚焦产教研用协同创新、提升关键软件供给能力,推动中国软件事业发展。

2022 CCF中国软件大会(ChinaSoft 2022)经历了11月25日~27日三天会期,圆满落幕。本届大会由CCF主办,CCF软件工程专委会、系统软件专委会、形式化方法专委会、复旦大学承办,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华大学、上海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中心协办。大会赞助单位包括华为、航天宏图、百度、汇丰科技、荣耀、轩宇信息、上海控安、科大国创。

本次大会以全线上的方式举行。其中,11月25日举行学术论坛和工业论坛活动,11月26日举行开幕式、特邀报告和NASAC青年软件创新奖论坛,11月27日举行学术论坛、工业论坛和教育论坛以及闭幕式(含颁奖环节)等。陆汝钤、林惠民、陈左宁、邬江兴、何积丰、梅宏、吕建、柴洪峰、廖湘科、王怀民、郑纬民、蒋昌俊、王自力等13位两院院士莅临大会指导。

大会开幕式由大会共同主席、CCF软件工程专委会主任李宣东教授主持。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大会执行委员会荣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大会执行委员会荣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林惠民,大会执行委员会荣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吕建分别在线进行了开幕致辞;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陆汝钤、陈左宁、柴洪峰、廖湘科、王怀民分别发表了视频致辞。院士们回顾了中国软件事业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软件领域当前面临的挑战,分析了“软件定义一切”的新机遇,为中国软件事业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对本次CCF中国软件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随后,大会组织委员会主席及程序委员会共同主席、复旦大学彭鑫教授介绍了大会组织情况。本次大会的注册人数超过1000人,参会单位达到206家,其中包括35家企业单位。大会建立了完善的组织体系、协办体系与赞助体系,组织了22个学术论坛、5个教育论坛与9个工业论坛,以及全国大学生软件测试大赛、软件工程教学案例交流与竞赛、软件研究成果原型系统竞赛等3个竞赛。

在随后进行的线上合影环节中,与会者打开摄像头,利用腾讯会议在云上合影留念。

开幕式后是大会特邀报告环节。本次大会邀请了4位院士与1位华为首席专家为大家带来了精彩报告。第一个特邀报告由北京大学谢涛教授主持。中国工程院邬江兴院士给大家带来了题为“论网络技术体系发展范式变革-多模态网络”的大会报告。该报告面向 “人-机-物”万物智联时代提出了网络技术体系与支撑环境分离的网络发展第四范式,给网络技术体系及其业务和性能发展提供更为充分的创新空间,从而为数字化社会发展提供新一代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支撑。

第二个特邀报告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黄志球教授主持。中国工程院郑纬民院士给大家带来了题为“软硬件协同的程序设计与优化”的大会报告。该报告针对当前复杂系统的硬件特征,提出了一系列软硬件协同的设计与优化方法,充分发挥底层的硬件算力。基于上述方法在新一代神威超级计算机上实现百万亿参数量预训练模型,百万亿边规模的通用高效图计算框架,以及针对当前闪存固态磁盘设计的高效存储系统软件。

第三个特邀报告由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詹乃军研究员主持。中国工程院蒋昌俊院士给大家带来了题为“算力网络与交易风控”的大会报告。该报告首先介绍了算力网络相关的研究成果,包括算力演进、方舱计算和算网系统等;随后介绍了交易风控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包括相关研究背景、所完成的主要工作以及应用情况。

第四个特邀报告由华东师范大学蒲戈光教授主持。中国工程院王自力院士给大家带来了题为“强化可靠性系统工程、助力质量强国战略”的大会报告。该报告围绕“质量强国”战略需求,介绍了“三全质量观”以及强化质量设计的“质量技术变革观”,同时重点阐述了可靠性系统工程方法以及软件可靠性工程的代表性关键技术与创新发展。最后,报告从模型化、智能化、微观化等方面阐述了可靠性系统工程的未来发展趋势。

第五个特邀报告由南京大学王林章教授主持。华为公司编译器与编程语言实验室主任及首席专家高耀清博士给大家带来了题为“后摩尔时代编程编译技术的发展趋势”的大会报告。该报告分析了后摩尔时代通用芯片算力性能提升遇到的瓶颈和挑战,指出新兴场景如机器学习以及多样化算力异构计算等都使得编程语言和编译迎来了又一个创新发展的新机遇。报告中分享了近年来编程语言与编译技术方面的发展以及后摩尔时代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展望了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

特邀报告之后的NASAC青年软件创新奖论坛包括1个企业青年软件创新人才报告和3位2021年度NASAC青年软件创新奖获奖人报告。第一个特邀报告由北京大学李戈教授主持。华为操作系统内核实验室副主任及内核架构首席专家贾宁博士以“操作系统未来展望与校企协同创新机制”为题,介绍了在未来面向计算架构、产业与应用场景等变化下,操作系统如何在计算系统中发挥中枢作用,如何承担释放芯片与硬件能力、使能应用高效运行、提升全局能效。报告讨论了操作系统演化的十种思考与挑战,并介绍了华为发起的 OpenEuler 与 OpenHarmony 开源操作系统社区,在软件生态、技术竞争力与商业落地方面获得一定的成果。除此之外还向大家介绍了华为与高校共建的创新及联合实验室、黄大年茶思屋开放平台、领域挑战难题揭榜、社区高校技术俱乐部等机制,以更高效的汇聚全社会力量共同打造中国基础软件的根。第二个报告同样由李戈教授主持。武汉大学谢晓园教授以“How Good Are We?软件缺陷定位与分析的一些探索与思考”为题,向大家报告了多年来在软件缺陷定位领域所做出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其中,利用基于频谱的缺陷定位与缺陷分离、缺陷报告的智能化理解等技术,实现一种高效的自动化缺陷定位技术,尽可能地减少人工操作,自动确定软件缺陷的位置或原因。这一技术可大幅度减轻程序员工作负担,提高调试的工作效率。第三个报告由南京大学卜磊教授主持。国防科技大学陈振邦副教授以“符号执行:进展与挑战”为题,向大家介绍了其团队近期在应对这两个挑战的相关成果和研究思考。陈振邦副教授首先介绍了符号执行的发展历程与路径爆炸和约束求解这两个基本挑战,然后从在平台积累和方法研究中提炼理论问题(基础理论)、面向通用性质或特定类型程序(分析验证方法)与不断提高工具能力扩展应用背景(工具)三个层面阐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最后一个报告由国防科技大学董威教授主持。南京大学蒋炎岩副教授以“软件系统中的‘小小世界’”为题,向大家分享他在软件系统中寻找“小世界模型”并应用到软件质量保障的历程和感悟。软件工程自学科诞生起就在与飞速增长的软件复杂性赛跑,理论、方法和工具伴随也随着软件体量增长而茁壮成长,蒋炎岩副教授用三个小故事分别向大家介绍了他在测试输入生成问题、自动化软件动态更新与计算机教学三方面上的工作与反思。

大会闭幕式由大会共同主席、CCF系统软件专委会主任金芝教授主持。闭幕式首先进行了大会的颁奖活动。金芝教授首先代表评奖委员会宣布了本年度NASAC青年软件创新奖获奖者,分别是清华大学姜宇、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陈恺、上海交通大学夏虞斌。梅宏院士、吕建院士与华为中央软件院欧拉部部长万汉阳先生一同为获奖人颁奖。接下来,软件研究成果原型系统竞赛和软件工程教学案例交流与竞赛也分别进行了颁奖。其中,软件研究成果原型系统竞赛颁奖由评审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魏峻研究员与华为公司王千祥主任共同颁发,共有来自全国各高校、中国科学院以及海外高校的19个参赛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和优胜奖;软件工程教学案例交流与竞赛颁奖由评审委员会主席、武汉大学应时教授与上海交通大学陈海波教授共同颁发,共有来自全国各高校及合作企业的10个参赛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大会评选出优秀论坛奖,“软件缺陷的自动发现与修复论坛”获得优秀专刊论坛奖,“软件工程研究与实践论坛”获得优秀学术论坛奖,“编译器与编程语言论坛”和“泛在计算时代的智能化运维论坛”获得优秀工业论坛奖,“形式化方法教育论坛”和“软件工程教育论坛”获得优秀教育论坛奖,北京大学金芝教授为优秀论坛奖获奖者颁奖。

随后,大会程序委员会共同主席及组织委员会主席、复旦大学彭鑫教授进行了大会回顾汇报。大会前期开展了多维度、多层面、多渠道的宣传推广活动,各公众号会议通知和介绍累计阅读人次超过4万。大会最终注册参会人数达到1007人,参会单位达到206家,其中参会企业数达到35家。组委会提供了包括腾讯会议、B站直播、线上直播在内的多种线上参会方式。大会吸引了国内外软件相关领域师生与从业人员的广泛参与,近10万人次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线上参会。其中,大会开幕式及特邀报告总访问量超过2万人次,36个并行论坛总访问量达70878人次,单个论坛最大访问量8318人次。

大会共同主席、CCF形式化方法专委主任王戟教授进行大会总结。他提到CCF中国软件大会是第一次纯线上会议,在会议组织团队的精心策划、精心设计、多方协调下,大会得以顺利召开。大会经过三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模式,其中既有院士专家报告又有丰富多彩的分论坛活动,特别是工业论坛与教育论坛有了显著的进步。CCF中国软件大会已经进入中国科协高水平重要学术会议列表,希望软件界的同仁们能够共同努力营造一个交流发展合作的平台。

接下来,大会播放宣传片展望明年在上海举行的2023 CCF中国软件大会。最后,金芝教授宣布大会闭幕,参会代表纷纷打开摄像头挥手道别,并相约明年再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