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休园地

《复旦》校报 “老教授谈教书育人” 专栏刊发刘其真文稿《带领学生在科研第一线经受锻炼》

2020.11.02

我带领的科研小组自 1997 年至 2009 年的 12 年间,连续从某大型企业的研究院通过竞标拿到八项合作研究开发项目。这些项目有的是自动控制类,有的是图像分析和模式识别类。我和其他老师带领几位硕士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逐一圆满完成了这些项目。这些项目虽然规模不大,但这也是为我国的工业现代化作出的切切实实的贡献,促进了我们的理论研究,为参加课题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提供了参加项目研制开发的 “实战训练” 机会,同时也改善了我们的实验室条件。

要从该研究院拿到协作项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为该研究院是个科研实力很强的部门,他们还另有一个软件公司作为技术支撑,所以从该研究院拿到科研协作项目大都是 “难啃的硬骨头”。但是,复旦人是有能力 “啃硬骨头” 的,我们复旦师生与与该研究院十多年来的合作经验就是用真诚和能力赢得对方的信赖。

记得 1997 年接到第一个合作项目时,开头就遇到了一个难题,原来他们准备在一个控制系统中使用的进口电子秤,因原始资料散失而无法与计算机联机使用,他们也曾邀请某电子研究所来解决这个难题,但是该电子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几经努力,却最终未能解决这个问题。因我当时还没有研究生,于是物色了两个大四本科生一起来解决这个 “硬件和软件结合点” 问题,经过充分准备,到项目现场后,该院的一位资深工程师不以为然,悄悄对我说:“你怎么带来两个小孩子?” 言下之意就是担心这两个毛头小青年没能力解决该技术问题。我们不慌不忙,按照事先商量好的步骤,从容地打开自己带去的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用接口延长线把进口电子秤的数据输出端口线引出,加上信号发生器输出的模拟电信号,一边用示波器或万用电表测量相关端口引脚的信号,一边记录有关数据,然后打开电子秤,又进行了一系列对应的信号测量与记录。回来后经过对这些数据的时序分析,按照接口信号应答和数据传输的一般规律,初步分析出了该电子称的数据传输机理,确定了端口各个引脚的功能。几天后到项目现场,按照我们分析摸索出来的数据传输机理编程,连机试验,一举成功!该研究院的几位工程技术人员不禁对复旦人伸出了大拇指。

还有一个项目,拟使用从德国进口的蔡司光学显微摄像头及显微镜操作平台电子控制装置,但是资料是德文的,且资料不全。课题组的研究生尹文义同学动员了他远在德国的同学将关键内容翻译成中文,然后课题组的师生们共同用 “解剖麻雀” 的办法,反复测量和分析有关信号,最后成功地将该套设备连接到计算机,实现了计算机联动控制。

在几个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项目的合作研制过程中,师生们总是在制定方案时,发扬学术民主,各抒己见,反复讨论,尽量采用先进而又简捷实用的技术,从而提高了处理的速度和精度。在自动控制类项目中,我们尽量为对方着想,帮委托方改进原来的技术要求,使得设计更合理、人机界面更友好、甚至还帮他们优化计算公式等,使他们很感动。

在带领学生与该研究院合作研制项目过程中,学生们不仅使自己的知识有了 “实战” 用武之地,还在项目实际需求的 “逼迫” 下,学习了许多新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如何在合作中宽厚待人,为别人着想,厚德载物。师生们除了用 “能力” 解决好课题中的一个个难题之外,还真诚地换位思考,不限于合同的约定,凡是对方提出的设计更改要求,只要是合理的而且工作量不是增加很多的情况下,我们都尽量满足对方的要求。例如有个控制类的项目,起初合同上写明用 BASIC 语言开发,等我们研制好程序并成功运行后,对方出于系统快捷、稳定的考虑,与我们商量是否改成使用 C++语言,我们当即答应,并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日夜奋战,把开发程序成功地转换为 C++语言编写的程序。

在长期的合作研究中,与该研究院的几位工程技术人员一起讨论设计方案,并肩攻克技术难关,邀请他们中的教授级高工参加我们的研讨班讨论和研究生的毕业答辩。通过完成一个又一个项目,建立了真诚的信任关系,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对我们的研究能力、责任心和友好协作精神非常赞赏。所以他们每当有合适的项目,首先想到的就是邀请我们去参加 “竞标”。 直至 2013 年,仍有宝钢研究院的高级工程师找我寻求开展项目合作,由于本人已退休多年,就把这个项目介绍给了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的其他在职老师,希望年轻的老师们能把与该大型企业的合作关系延续下去。

该大型企业与复旦距离比较远,自 1997 年开始做该企业的项目,至 2006 年 12 月轻轨线建成通车前的近十年的岁月里,从复旦到该企业要换三部汽车,最后一段是郊区长途汽车,路况又差,每次去都是早出晚归,仅在来回路上就要花三个多小时,经常披星戴月,人也很疲惫。但每次去该企业,我都是亲自带领同学们同去同回,在每个试验现场,我都特别注意学生的安全问题。尤其是在试验现场需要用到氢气、一氧化碳等易燃易爆气体的场合,我都要求对方一定要在确保安全万无一失的情况下才让同学进入现场。记得有一次,发现试验控制机房里有一个无人使用的保险箱,大家都不知内里装的是什么,我不放心,先后向几位资深工程技术人员询问,终于有一位老同志回忆起来,该保险箱里面装的全是炸药引信!大家顿时惊出一身冷汗,马上请保卫部门前来搬走了这一隐患。

历年来,本人所指导或与其他老师共同指导的硕士研究生们,通过参加实际项目的研制,“真枪实弹” 地干,得到了锻炼,增长了才干,并在科研实践中发挥了聪明才智,并且也学到了如何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如何与合作方相处,如何宽厚待人等等。同学门在自己没课的日子里,冒着酷暑与严寒,与导师一起早出晚归、讨论研究,一起攻坚克难,一起感受成功的快乐,一起于风雪弥漫的晚上在小饭馆吃火锅, 一起讨论撰写修改论文,多年来,研究生们还轮流为我主讲的本科生《大学物理》基础课以及研究生《项目管理》课程认真做好辅导与批改作业工作…… 他们在学习、科研及教辅工作中与导师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他们之中在上海工作的同学们常在每年教师节期间,相约到母校复旦与老师聚会,谈工作、谈思想、谈家庭、谈复旦和国家的发展,一起展望未来……其乐融融。

转载来源:复旦大学老干部工作处

链接: 《复旦》校报 “老教授谈教书育人” 专栏刊发刘其真文稿《带领学生在科研第一线经受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