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休园地

张根度:键盘上的织梦者

2015.04.30

——张根度教授访谈录

 时间:2015 年 3 月 19 日

地点:复旦大学逸夫楼 607 室

采访人:张育晨、周小淋、曾小方(计算机学院保密管理专业 2013 级学生)

被采访人:张根度教授

 

三月早春的和煦阳光,洒满了复旦的每一个角落,颇有 “春暖” 的感觉。当我们在老逸夫楼拜访到已退休多年的张根度教授时,更有 “如沐春风” 的体会。原本约定下午一点半的采访,我们却意外的早早见到张教授从电梯走出,张教授的提前到来让我们倍感惊讶,也深深体会到了一位老复旦科研工作者对待事情认真严谨的态度,而我们也有幸,能与这位计算机学院的元老级教授一起度过一个愉快的下午。

大家一同来到老逸夫楼 607 室,初次见到张教授,整齐的穿戴,稳健的步伐,丝毫看不出眼前的这位老人已近 80 高龄,“我来复旦已经快 60 年了” 他说,见到眼前我们这群大二的学生,张教授也抑制不住对自己青年时代的回忆。而我们的话题自然是从张老的健康谈起。

 

学生:张教授您好!我们了解到您是复旦大学计算机网络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领军人物,也是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的创始人之一,与何永保、吴立德、施伯乐等老师一起,都是 193X 年出生的,请问张老师您今年高寿啊?

张:我是 1937 年出身的,和吴立德老师是同年的。

一、计算机学院的前世今生

学生:张教授是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的创始人之一,可以说是看着复旦计算机学院的诞生、成长的,您是否可以给我们讲讲?

张:我们复旦计算机学院,前身是 1975 年成立的计算机科学系,今年是 40 周年,当时是我们国家大学里第一个成立的计算机系,以前在我国还没有计算机系。在这之前,计算机系的前身要追溯到 1958 年 9 月份,复旦大学办了一个计算机的训练班,那时有三个班:程序设计、计算方法、计算机设计与制造,这三个班的学生是从上海市的三所高校,分别是从复旦、华师大和上师院当时三年级的学生中挑选出来的,由施伯乐、许自省等从北京培训回来的老师授课。在这之前,即 1956 年,当时我们国家提出向科学进军,开始了计算机方面的研究工作,因此我们学校当时就派教师和学生到北京成立的计算机研究所,由苏联派专家来讲课,我们学校派去的学生里面就包括施伯乐、许自省等老师,施伯乐老师当时还是学生。这就是复旦计算机学院最初的开始,今年是 40 周年庆典。

学生:第一次开设计算机原理这门课程的时候,张教授作为任课老师,是如何克服这一困难的呢?

张:我们学校招收正规的计算机方面的大学生,是 1958 年秋季,是全国最先招收五年制计算机方面本科生的大学之一,到 1963 年毕业。其中有一门课叫《计算机原理》,在 62 年上半年指定我来开这门课,给我只有一年的时间来准备,我就这样正式走上了计算机的路,但是这个时候我既没有学过也没有见过计算机,更没有参加过计算机的任何科研工作,开始时我实际上对计算机的概念都不清楚的。

学生:那么怎么办呢?

张:那个时候我们的观念是,党指向哪里,我就到哪里,再大的困难只能自己去接受挑战,所以我就去找资料、看书和自学,然后呢,写教材。

学生:自己写教材?

张:对,自己写教材,那个时候没有教材啊,第一届,没有人开过这课啊,自己看书、琢磨、整理,把教材写出来了。但是你能想象,我写这个教材既没有接触实际,也没有学过和看到过计算机,都是按照书本来,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开设这门课程,然后呢,我接连开设了三届学生的课程,直到文化大革命开始停课为止,总的来讲没有出过差错,也没有学生出来说老师你讲错了。就是我上了三届,我依然没有见过计算机,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这就是我们那一代的特殊的历史环境造成的,这在现在是无法想象的,但在那个时代,现实就是如此。

二、与计算机的不解之缘

学生:那么张教授是什么时候接触到计算机的呢?

张:就是在 1969、1970 年左右,当时一些教师领着学生到工厂开门办学,我也到了江南造船厂,当时江南造船厂提出要用一个专用的计算机来控制螺旋桨的加工,螺旋桨加工是一个非常繁重的活,对技术的要求也非常的高,过去都是靠有经验的师傅来加工,劳动强度大、效率也非常低,这个时候我们就一起做了螺旋桨加工的计算机。后来到了上海交通电气厂,当时要做坦克的激光测距瞄准计算机,这个项目我也参与了,上述二种计算机是专用计算机,比较简单,和真正的计算机还是有区别的。所以这个时候算是我开始接触到简单的专用计算机。

学生:那张教授是什么时候参加到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科研呢?

张:1973 到 1975 年,那个时候我们国家要搞大型计算机系列的联合设计和研制,这个时候算是我真正意义上参加计算机的科研。通过这个设计,算是我真正见到、并设计了计算机。而我真正自己独立提出并承担的科研项目是在 1978 年到 1986 年,这个时候华北计算所在大型计算机联合设计以后,他们自己提出一个小型计算机的研制,我当时就向他们提出一个课题,这是我经过了 20 年时间后,才算是真正跨进了计算机的大门。

学生:张教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跨入计算机这一行业的呢?

张:1956 年我考到复旦来的时候还没有计算机系,那个时候我是数学系的学生。前面说过,复旦在 1958 年开设了一个计算机训练班,我当时不是这个训练班的,我是另外一个力学训练班的。当时为什么要办一个力学训练班呢?因为当时我们国家提出要发展火箭,这就涉及到固体力学和空气动力学,所以当时也从三个大学:复旦、同济、交大三个学校,选送三年级的学生在同济办了个力学训练班。所以我不是计算机的科班出身,我一开始是搞力学的,那么我是怎么转到计算机的呢?在那个班学了一年以后就回到复旦,在复旦成立了一个力学教研组,继续带我们上课,1960 年 3 月,我在复旦的固体力学专业提前毕业并留校任教。当时学校要搞搞教学革命,我带领了六、七个力学专业一年级的学生一起研制力学中的电模拟实验装置,大概看到了我有动手能力,当时领导把我调离固体力学教研室,并指定我和另外三位教师筹备造计算机,从此我就走上了计算机之路。

三、谈谈计算机操作系统

学生:我国在超级计算机领域已经走在了领先地位,但是另一方面,我国现在依然没有一款自己的操作系统,对此张教授怎么看?

张:其实呢,你讲的这句话现在不一定成立了,中国不是说没有操作系统,中国必须要有自己的操作系统,比如说网络的安全问题如果要彻底解决的话没有自己的操作系统就很难做到。现在我们用的基本上都是美国的操作系统,但是我们慢慢地发现有可能会在这些系统里嵌入了很多危害他国安全的代码,这些东西如果用到国家的要害部门的话肯定是很不安全的,所以国家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那么自己的操作系统在哪里呢?就是搞国家自己的 Linux,在它的基础上开发应用系统。因为 Linux 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大家都可以用。在 Linux 的研究上面,实际上中国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我们现在社会上民用的系统,已经被微软的 Windows 垄断了,所以在民用上面,不涉及到安全问题的时候,可以用微软的系统。但是现在政府部门,已经慢慢开始用自己国产的系统,更不要说军事部门了。所以你刚刚说的,只是现在社会上民用系统的表象,而不是全部实际,中国的操作系统已经在很多需要有高安全性的应用领域应用,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

四、对当代大学生的期望

学生:您根据您自己的经验,对于我们现在的大学生,在学习、科研以及社会活动方面有什么希望?

张:我觉得你们是很幸运的一代,我深深的体会到我们国家现在的发展和过去相比真的是天翻地覆。我进复旦差不多快 60 年了,毕业到现在也有 55 年了,经过了好多的风风雨雨,我们和你们不一样,我们读书时,常常要参加各种运动,不能专心致志学习和工作,现在你们没有我们那个时代的各种分心,比较单纯,可以专心致志地把学业学好,培养以后到社会上立业和打拼的能力。你们赶上了我们国家千载难逢的大发展好时代,国家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你们将肩负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时代重任,在校学习时期,除了把学业学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独立思考,自主创业和自主创新能力。你们肩负着实现中国梦的重任,希望你们从现在起努力。

五、结束语

回首张教授走过的路,从一名固体力学专业的学生转变为一位计算机行业的领头人。一个拼搏者,不仅要有坚强的意志,聪慧的头脑,更要有一颗勇于挑战的心。张根度教授就是这样一位充满热度的织梦者,他的梦不仅点亮了自己,还让后来人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也为国家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并为复旦计算机学院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毕生。

 

图 1  张根度教授正在全神贯注地为同学们讲述过去的事情

 

图 2  张根度教授正在接受学生采访

图 3   张根度教授与参加采访的学生合影

(从左至右为:周小淋、张根度、张育晨、曾小方)

(注:采访主要提问人:张育晨,文字记录与整理:周小淋,摄影:曾小方、刘其真)

2015 年 3 月 19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