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休风采

廖光裕:国内第一台生物医学计算机

2015.03.16

廖光裕

   上世纪 70 年代针刺麻醉风靡一时,一些外国要人也对这一神奇技术看得目瞪口呆,开刀不使用麻药,只需几根银针在人体的一些穴位上拧拧就能进行,病人还能头脑清醒地与人交谈。当然大部分人是心存疑虑,认为是夸大宣传。中科院上海生理所的科研人员提出要研究针麻原理,要客观地找出针麻是否真的压抑了因疼痛而产生的生物电信号的传播。然而这类生物电信号很弱,被完全淹没在噪声中无法直接观察和测量。当时日本已有一种生物医学计算机能检测这类信号,并进行各种参数的测量和计算。他们希望与我们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协作,共同研制类似的计算机。

根据信息论的基本原理,对重复的信号,例如由痛刺激产生的生理电信号,对齐叠加 N 次后其信号幅度增为 N 倍,而对杂乱的噪声信号叠加 N 次,其幅度仅增为倍。可见只要叠加足够次数就能检测出原来淹没在噪声中的信号。这对模拟信号是很难处理的,但对数字信号而言,数字的存储和相加都是计算机最基本的功能。测量一些参数也很容易实现。于是 1975 年生理所邀请我们一起申报项目,并获得批准和经费支持。根据各自专长分工,生理所负责技术要求的规划、弱信号放大、处理结果的显示和整个设备机械加工,我们负责计算机部分的设计和实现。

国内第一台生物医学计算机照片

   由廖光裕、郭健民、陈章龙和张友德组成课题组。当时的硬件基础差,分离的晶体管元器件质量也不稳定,数字电路仅有国内刚试制成功的小规模集成 “与-非” 和 “与-或-非” 电路,没有数字存储器,当然更没有微处理器和集成模拟电路。我们根据生理所的要求和对应日本计算机的指标,采用专用计算机方式,设计功能模块和程序逻辑。我们自己动手挑选元件、测量和老化(使性能稳定化);研制 “模-数” 和 “数-模” 转换器;到工厂定制磁芯存储器;自己动手安装电路并最终实现计算机部分。再通过与生理所的密切协作和现场调试,用不到 1 年的时间我们共同研究制造出我国第一台 JSY-1 生物医学计算机。以后还向上无 13 厂(即上海计算机厂)推广。

1978 年第一届全国科技大会召开,我校和中科院上海生理所因该项成果并列获得 “重大科技成果奖”。

  廖光裕供稿于 2015 年 3 月

廖光裕同志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