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休园地

何永保、徐研人:王零同志是复旦大学计算机事业的缔造者

2014.10.20

何永保   徐研人

在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发展的历史中,王零同志是起了很重要作用的,上个世纪 50 年代,复旦在计算机学科方面是缺乏基础的,在王零同志的领导下,从 602 开始,陆续通过 653、789、719、753 等一系列造机项目的研制,为复旦造就了一大批计算机人才,1975 年成立的国内第一个计算机科学系和计算中心使复旦的计算机事业跃入国内先进行列。

王零同志

王零(1918--2010)安徽潜山人。1939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苏北新四军军部参谋、中共无棣县县委副书记、中共沾化县委书记。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东人民革命大学第一、二部副主任,复旦大学党委书记兼副校长,同济大学党委书记。1965 年 10 月被任命为复旦大学代理书记,“文革” 结束后,主持复旦大学运动办公室,负责开展拨乱反正工作。1975-1978 年期间任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负责人。1978 年被任命为复旦大学党委第二书记兼副校长。1981 年调任同济大学党委书记,1984 年 5 月任同济大学顾问。1986 年离休。于 2010 年 12 月 4 日逝世,享年 93 岁。)

 

复旦 602 计算机

1958 年,按上海市委精神,王零同志决定在数学系举办了以培养计算机人才为目的的计算数学训练班 (计训班)。与此同时在物理系抽调了 10 多位高年级学生在何育辽、姚晋等老师的带领下开始建造复旦 602 计算机。1960 年由于何育辽被调离,物理系学生毕业离校,王零同志决定将计训班 10 位学员 (徐研人、周新、谢铭培、陈训亮、蒋知本、顾德全、曹芳润、郭霭云、赖伯元、孙尧年) 提前结业和姚晋、郭健民老师一起完成 602 的研制任务。由于先天不足,到 1962 年 602 机还未成功。国内形势对 602 机极为不利,北大、清华等校计算机相继下马,学校党委和校务委员会除王零外一致要求 602 机下马。在王零同志和金兆良同志的支持和关心下,602 小组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在 1964 年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批自主设计的电子数字计算机之一-- “复旦 602”。复旦有了第一支计算机队伍,王零同志给这支队伍极高的评价: 你们不亚于苏步青。

602 的成功给了王零同志极大的启发,他认为你们是真干出来的,你们的知识学问才是真的知识,有了这个经验,更难的项目我们都敢碰。在 602 机完成并交付使用以后,王零同志决定再购进一台 M-103 机,使复旦成为同时拥有两台计算机的少数单位之一。

复旦 653 项目

1964 年,王零同志去东欧各国考察,回来后他多次召开了计算机及电子学、半导体等相关专业青年骨干教师座谈会。根据国外计算机发展的情况和复旦的条件,提出了复旦自行研制第三代计算机的计划(称为 653 项目)。当时上海已有了由元件五厂、冶金所和华东计算所合作的 655 集成电路计算机项目,而复旦的计划是由谢希德和华中一老师共同研究用真空喷涂形成晶体管的薄膜集成电路计算机。653 项目后来也列为上海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使复旦各学科交叉合作发展有了更多的空间。

复旦计算机事业的发展, 人材是最重要的。1960-1965 年间,我校有关计算机的教师总是占留校教师的大部份。1960 年计训班结业,王零将其中近 30% 的学生留校。除 10 位在 602 组外,还有近 20 位留数学系 (秦曾复、曹志浩、张玉德、张乃玲、高坤敏、廖有为、朱政华、薛国良、方文美、楼荣生、杨振山、张连生、繆铨生、沈月仙、闻人德泰等)。1964 年也留了 8 位计算数学毕业生 (钱乐秋、王春森、王世业、于玉、陈增荣、沈瑶英、蔡子经、胡运发等)。1965 年王零同志还特地从苏步青老师办的数训班上挖走了 5 人去参加计算机的工作 (陈金海、袁雨飞、周天爵、方锦城、张林德)。

在物理系王零同志早在 1960 年办起了电子技术训练班 (电训班),培养了一批计算机和电子技术、半导体、电子物理等方面的人才,其中留校的教师 (马杰、徐福祥、廖光裕、夏绍丰、武立荣、夏敬方、章开和、邱友瑾、张立明等) 都加入到 653 的计划之中。

王零同志在 653 项目中还有一个派出计划,即每年至少派一名青年骨干教师去国外留学,(在派出了杨福家、陈火旺以后,在计算机和电子学方面派出的人员将是有邵祥义、徐研人、陆道政等)。

653 项目进行了一年多的时间,由于文革破坏了学校的正常工作,随着王零被批,华中一、姚晋等老师被迫害,653 项目自然也就中止了。虽然 653 项目没有取得成功,但是王零同志这个计划还是为复旦的计算机事业组织了一支庞大的队伍,涉及到与计算机有关的专业学科有计算技术、计算方法、程序设计与语言、数理逻辑、电子技术、真空和电子物理、半导体。这支队伍也是后来计算机系的基础之一。653 项目还在上海科技界有很大的影响。1967 年上海一个重大科研项目 (集成电路新工艺) 中需要设计一台控制用的电子束加工专用计算机, 市科委决定由复旦负责,复旦派出 4 人 (徐研人、周新、田怀俊、秦佩玲) 完成了该机的全部的硬软件研制任务。还有 1969 年由总参提出经国务院下达的 905 工程中的丁机的研制任务落户于复旦。由于丁机的难度极大,所涉及的技术面广,使用单位在考察了国内许多研究单位后最终确定了复旦。这是对复旦的计算机研究能力的又一次肯定。学校组织了来自数学系物理系和科仪厂二十多位教师(陈火旺、徐研人、周新、蒋知本、谢铭培、钱乐秋、王春森、罗振东、顾轶先、沈瑶英、廖光裕、张宗惠、周耀华、俞天舜、马杰、居石麟、姚志石、赵志英、万惠玲、汤裕祥、张友德等)组成了 789 课题组。789 组也成为计算机系的组成之一。789 组所取得的成果为后来计算机科学系在文字识别、图象处理、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等学科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 789 项目还为复旦带来了 200 万元科研经费。

719 计算机和 753 计算机

“文革"不仅破坏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活动,处于萌芽状态的复旦计算机事业也就停止了发展,602 和 653 组自动解散,两台计算机 602 和 M-103 也因长期不运转而接近报废,庞大的复旦计算数学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处于没有计算机的状态。

1970 年, M-103 机又成功恢复开机,还作了输入输出改进,并为第一届工农兵大学生等提供了上机服务。后来直到 719 机房开始正常服务后,才将该机送给了山东曲阜师范学院。

1971 年王零同志 “复出”,首先担任的是数学系总支书记,他看到学校这种状况,又萌发了自行研制计算机的念头。由于当时上海已有生产晶体管计算机的能力,为了加快计算机事业的建设,王零同志决定组织队伍,研制 719 计算机,不久研制成功。719 机的成功不仅使复旦重新拥有宝贵的计算机资源,更重要的是为复旦又增添了一支能研制计算机的队伍(王世业、顾德全、郭健民、孙尧年、鲍振东、罗文化、楼荣生、薛国良、曹邦伟、李家豪、王滢、舒仁本、李应华、夏宽理等)。王零同志十分关心 719 机的应用,多次前往 719 机房讨论 719 机的进一步应用与发展前景,出了一大批应用成果。

1970 年代计算机这个昂贵的资源已是科研和教学中的重要工具,许多单位纷纷成立计算中心,将有限的计算机集中起来供大家使用,以便充分利用计算机资源。719 机虽然暂时解决了复旦教学科研上的燃眉之急,但还是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对计算机的需求。1975 年,重新担任复旦党委书记的王零同志决定,组织队伍自行研制一台大型(400 万次)通用分时(64 人可同时使用)计算机系统。通过教育部与市科委的科研项目立项,拨款和自筹共计 400 万元。成立了 753(项目)造机组(顾德全、徐研人、王世业、曹邦伟、朱传琪、李家豪、方之熙、王滢、赵明、舒仁本、陈志刚、黄汉文、叶济川、孙尧年、田怀俊、李应华、郭明森、苏明发、廖有为、陈金海、周天爵、赵子正、袁雨飞、彭澄廉等)。753 机完成后成立了复旦计算中心。753 造机组也成为计算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徐研人老师在 753 计算机房留影(1984 年)

创建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系

在王零同志的领导下,复旦在 1958 年办了计训班、1960 年办了电训班,又从 602 开始,陆续通过 653、789、719、753 等一系列造机项目的研制,为复旦造就了一大批计算机人才。1975 年下半年,根据国际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向,王零同志在综合了郑绍濂、何永保、张开明等教师的建议后,决定在复旦创建一个围绕计算机各学科的崭新的系—计算机科学系。按当时复旦的状况,有物理系何永保为首(谢铭培、陆道政、许时明、李宗葛、廖光裕、夏思椿、马新堃、俞天舜、沈晔明、江杰、金锦良、刘其真、孙慰迟、王松年、王宗彩、曹文君等)的从事自动控制、模式识别、图象处理等领域的队伍。有数学系张开明为首(蒋尔雄、李立康、宗月娴、吴时霖、刘光奇、朱洪、唐同诰、钱家骅、施伯乐等)的从事计算数学、程序设计、计算机理论等领域的队伍。有吴立德为首(汪嘉冈、卞国瑞、汪凯仁、李贤平、罗振东、徐建华、倪重匡、蒋家福等)的从事信息论、信息处理等领域的队伍。这些队伍和 753、789 组构成复旦有史以来最大的系,也是最年轻的系,建系时 100 多教师中仅有 4 名讲师,其余都是青年助教。新成立的计算机科学系由王零同志任总支书记,他在计算机系工作有一年多时间。在任期间,除了考虑师资队伍组成以外,他还抓发展规划,包括教学计划、科研规划、师资培养、实验室建设、后勤工作等。为计算机系的发展打下很好的基础。

成立复旦计算机科学系是王零同志的又一创举。计算机科学系是复旦第一个学科交叉的系,它的成立标志着复旦的计算机事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1975 年成立的国内第一个计算机科学系和计算中心使复旦的计算机事业跃入国内先进行列。这是王零同志的伟大功绩,王零同志不愧为复旦大学计算机事业真正的缔造者。

王零同志 1964 年在德国罗斯托克访问时留影

(2015 年 7 月修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