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休园地

曹邦伟:曹邦伟教授访谈录

2014.10.20

2013 年 12 月 11 日,软件学院 12 级研究生党支部刘亮兴、赵旭东、刘燕玲等同学一行三人,在逸夫楼对资深教授、中共党员曹邦伟老师进行了采访,由刘亮兴同学负责记录整理。

曹邦伟教授曾任计算机科学系副系主任、计算中心主任。在计算机体系结构和计算机应用领域有较深造诣,发表过许多著作和论文。他也是复旦设计制造 719 计算机和 753 计算机的主要成员之一,曾参与了其中的不少工作。

以下为访谈整理录。

问: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复旦计算机科学系和计算中心早期的发展。您当时参与设计制造719计算机和753计算机的条件如何?

:计算机学科作为一个独立院系的成立,复旦在全国高校中是属于很早的。1975 年,时任复旦大学党委第二书记的王零同志发起成立,由当时的科研处负责人郑绍濂起名为 “计算机科学系”。我们为什么要成立计算机科学系?很重要的背景是,1975 年美国的计算机应用和设计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准(譬如 IBM370 系列与 CDC 等大型计算机广泛应用,微处理机刚开始出现,操作系统与编译器等系统软件和各类应用软件技术正在迅猛发展),我们国家当时计算机相对很落后,特别是高级人才很少,而我校的有关计算机应用与开发人员又分散地分布在我校的数学系、物理系和校办工厂等一些不同的组室内,难以从计算机学科的角度进行发展;为了培养计算机人才,1975 年,党委和科技处下决心调动了数学系和物理系的有关教师,形成一个比较强大的计算机科学系教师队伍,一方面承担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开展计算机应用与研发任务(其中也包括组织人力自行研制计算机)。

接下来谈一下计算中心的成立背景。复旦计算中心是在学校历代计算机机房(如 602 机机房、103 机机房和 719 机机房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以 753 机机房和世界银行贷款建设引进计算机的机房为契机,在 1981 年正式建立起以计算服务为主体的现代计算中心(在全国高校中也是最早的中心之一)。记得 80 年代初正值改革开放的浪潮,谢希德校长曾约谈我,希望我能专心为学校建设好复旦计算中心。计算中心正式挂牌成立时,计算中心主任由学校的科技处处长徐余麟兼任,我担任了计算中心副主任(1985 年学校任命我为计算中心主任),在长达 20 多年的时段中,计算中心承担了学校的上机服务和教学、科研和开发等各类计算机有关的服务。

事实上自 1952 年院系调整以后,当时的教育部一直非常重视复旦的发展,我校也有重视计算机应用和研发的传统(包括曾研发过 602 机、719 机与 753 机等多台计算机),比如 1956 年中央号召向科学进军,非搞计算机不可,复旦就研制了我国第一台电子模拟计算机。此后,1958 年学校又发动学生和教师进一步研制电子管的数字计算机,到 1964 年试制成功国内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电子计算机之一的 “602 电子计算机”(但是该机器的稳定性稍差)。此时,北京方面也引进了苏联的数字计算机,研制了 M103 电子管计算机,1964 年复旦购买了 M103 电子管计算机,1965 年起 103 机房承担了计算任务。1966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计算机机房的人员被分散在各处。1970 年,工农兵大学生进校读书,需要上机实习,因此只能将 103 计算机恢复起来重新使用。这时我们已显然不满足于这台机器的状况,希望能研制更高性能的机器,这就是 719 机研发的动力和起因。(这时正好上海市计算中心向上海市科委提出研制集成电路计算机 709 机的计划,复旦也努力设法投入技术力量加入了该项目。希望第一台给上海市计算中心,第二台给复旦)。在第一台 709 机制造时,复旦继续投入人员进一步改进研制第二台机器,命名为 719 机,719 机实现了大规模的技术革新,比如重新设计 CPU 逻辑和外部设备总控制逻辑,增加了模数-数模等很多外部接口,研发了新的编译器与诊断检查软件等,大大地提高其综合计算能力。后来 719 机(也称为 CJ709 机)一共生产 73 台,对高校、上海市乃至整个华东地区的计算机应用与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我校的 719 机用得相当成功,推动了很多学科的建设。

当时在复旦这类大学中研发计算机困难是很大的,首先是经费严重匮乏,申报研制项目十分困难,给出的预算极度紧张;信息资料也很短缺;制造工艺与器件设备质量的把关非常辛苦;项目的进度控制牵涉到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此外,校内对项目的开展也意见不一,因此项目组人员压力很大;凡此种种,只能靠团队的事业心和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去战胜各类困难。

回顾计算机系和计算中心的发展历程,给我的感受就是,一定要依靠组织,还要团队心齐团结,团结后的力量才会更大。

问:您是什么时候入党的?您当时为什么要入党?

:虽然我大学期间一直担任基层班团干部,我入党还是比较迟的,已是在 80 年代了。当时入党主要有以下几个想法:第一,人要有奋斗的目标,党提出了终极目标和当前目标,有了目标和坚定的信念,才能更好地奋斗;第二,入党赋予了党员以责任和义务,这一点很重要,作为先锋队的一员,就必须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并更好地关心周围群众;第三,党组织的关怀十分温暖,党组织的关怀会提供我行动的力量;第四,党内的民主生活健全,党内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可以毫无保留地开展。如果看不到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压力去提高自己。党内的民主生活非常重要,通过过组织生活,写思想汇报与阶段小结,时时鞭策自己。我觉得上面几点都非常重要。

问:您对咱们这些青年党员有什么期望?

:我们当时所处的环境比较闭塞,但是能迫使我们发扬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现在是改革开放的好时期,所以我对年轻一代的党员还有这么几个期望。

第一,要有爱心有理想有坚定的信念。一个人做任何事情,都要努力联系上你的理想,要有真诚的爱心。爱祖国不应是抽象的,起码你应该爱你周围的人,爱你的学校、你的团队、你的同事、同学和朋友,党员要努力奉献自己无私的爱心。

第二,要有很强的服务意识。年轻一代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比较多,服务意识相对比较差。现在有些同学很多事情不想做,首先会问自己做这件事情有什么好处(会太多地考虑功利)。我退休至今已经十多年,为学校继续开展各类服务工作一直没有中断过,包括听课、上课和担任校内各类顾问与学校计算机设备专家组长等,这些都是幕后的默默无闻的工作,做这些事能使自己感到很踏实,尽管人会有些辛劳,但是我始终感到很充实。因为我在复旦已呆了 55 年半了,我爱我的学校。这就要有为学校服务的意识。

第三,要有责任感和事业心。分派到自己的任务一定要千方百计地去做好,要努力做到极端地负责任。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学会折衷,折衷是一项必须努力学会的重要技能,要能够做到求同存异。作为党员,团结周围的人非常重要,周围的人肯定会有很多不同的想法,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学会去吸收各方意见,努力找到折衷的办法。

曹邦伟教授正在接受学生访谈

(2013 年 12 月 1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