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休园地

吴立德:吴立德教授访谈录

2014.07.12

访谈时间:2013 年 12 月 12 日

访谈地点:复旦大学邯郸校区逸夫楼六楼吴立德教授办公室

访谈对象:吴立德教授 (以下简称为 “吴”)

采访人:计算机学院 2013 级本科生党支部  傅小满,周信安,黄楚迪

记录整理人:傅小满。

学生:吴先生,请问您是怎么和复旦结缘的呢?

吴:我 55 年考进复旦,然后就一直在复旦了,快 60 年了。先是在数学系。本来是四年制的本科,我们这届就改成五年制了。但是 58 年大跃进,就提前毕业了,留校在数学系工作。后来 75 年成立计算机系,就到计算机系去了。

学生:也可以说您亲眼见证了计算机系的成立。

吴:是的。建系是在 75 年,但其实我进来的时候复旦已经有计算机方面的研究了。

学生:建系初期遇到什么困难吗?

吴:倒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困难。因为那时计算机是比较时髦的东西,大家都比较喜欢,学校也重视。数学系做的理论研究,在文革时期受到批判,说脱离实际。于是有一些老师就尝试把数学的一些东西通过计算机应用到实际中去,也取得了一些比较好的成果。人民日报也报道过。

学生:计算机建立在数学上,但比数学更加接近实际应用。

吴:对。当时全国建计算机系,基本有两种模式。像复旦这样的文理类综合大学,基本由数学系和物理系的老师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计算机系。建系初期,大概三分之二的老师是从数学系过来的,三分之一的老师是从物理系过来的。物理系偏重搞硬件,数学系偏重搞应用和软件。像交大这种工科学校,他们一般从电子工程系、自动化系那类的系中分出计算机系来。

学生:我不禁想起一些学计算机的学生有种想法:高等数学没什么用,因为以后的工作就是编写电脑软件而已。你觉得呢?我们学高等数学的意义在哪里?

吴:你们那个观念非常错误。计算机编程,是语言的问题,是怎么和计算机交流的问题。现在的编程语言,已经演变成编程环境了,在编程环境中编写代码。但是怎么将实际问题用数学办法解决,这其实是比代码实现更加难、更加重要的东西。这些都涉及高等数学。当年我们研究上海地面沉降和地下水的关系,要考虑获取哪些数据,怎样通过计算机处理这些数据,看看是不是符合实际。这些用手算显然不行。在实际应用的时候,特别是牵涉到大数据量的时候,第一用数学方法把关系找出来,第二用计算机执行,看看对不对。

学生:在同学们的印象中,像您这样的教授发表了很多论文,在学术上很有造诣。但计算机专业也被网友评为最苦专业。请问您是怎么平衡工作和生活的呢?有没有什么娱乐呢?

吴:有所得必有所失吧。随便哪个行业,要做得比别人好,总要付出多一点。个人长期的努力比天资更加重要。也不见得生活就枯燥得难以忍受。如果努力了,做出的成果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承认,这种喜悦不见得比看一场戏、看一场球来的逊色。

学生:做学问的时候会不会很累?睡眠怎么样?

吴:只要有兴趣,把兴趣投入到学问中,就不会累了。我不是那种喜欢开夜车的人,睡眠时间还是保证的。关键是要想办法提高效率,光拼时间是没什么意义的。

2013 年 12 月 12 日

吴立德教授接受访谈后与学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