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动态

复旦大学第九届 “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 候选人育人事迹

2020.04.24

编者按:“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 评选活动旨在通过研究生民主推荐、自主评选,树立表彰我校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工作的先进典型,集中展现我校研究生导师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的良好风尚,营造尊师重教氛围,同时深化导师教书育人理念,激励广大导师更深入地参与到研究生德育工作中去,以学术造诣和人格风范引领研究生成长成才。

张文强:持之以恒,做 “纯粹” 学问

导师简介——

近年来发表论文 100 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50 余项(授权 20 项)。课题组近年来已经获得数千万元的科研资源投入,包括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专项、复旦大学 211 专项,以及校企合作项目 30 余项,产生了一大批具有原创性、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并研制了 “自主心智发育机器人-复旦 I 号”、 “复娃”、“爱家一号”、“海宝机器人”、“中西医健康管理机器人” 等 6 代智能服务机器人。获 2019 年第九届上海中医药科技二等奖,2018 年罗马尼亚技术科学院特别大奖,2018 年日内瓦国际发明银奖,2017 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特等奖,2016 年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2016 年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二等奖,2016 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15 年苏州市科技领军人才等奖项。

教书育人的做法与成效——

用广阔视野 做纯粹学问 树创新意识

张文强老师始终秉承 “以学生为本” 的教育理念。自 2008 年担任导师以来,课题组已经培养了 46 名毕业研究生,其中有 3 位研究生毕业后创业,典型的代表是研究生张德峰、何慧钧等创建了盈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复旦大学代表入选了 2014 年高校创业的 20 大高校派系。另外有 2 名研究生荣获日内瓦国际发明银奖、罗马尼亚科学院特别大奖;有 6 人次参加了中国计算机学会互联网创业大赛和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创新创业大赛,荣获一等奖 2 项,二等奖 2 项,三等奖 1 项,极大促进了同学们的创新创业和成长成才。

张文强老师认为 “培养学生是我们的本分”。他以潜心治学来要求自己,也影响学生,坚守做科研要甘守寂寞、淡泊名利,持之以恒,做 “纯粹” 学问。作为博士生导师,张文强老师对研究生、博士生的指导与关怀体现在科研的方方面面。无论工作和科研任务多么繁重,团队每周一次的学术讨论会他从不缺席。在讨论会上,他给学生阐释疑惑,指导工作。除此之外,平常读到高质量高水平的论文,张老师也会通过微信、邮箱等方式与同学们分享,指导同学们关注追踪学术界最新的热点问题。

“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张文强老师经常引用这句话来鼓励自己的学生多把自己的所学用到实际问题中去。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本领,反思自己的不足,也在面对真实的问题时,将所学知识得以升华,提出创新。在张老师的教导下,他的研究生不但勤于治学,撰写学术论文并发表于如 NIPS、IJCAI、BIBM、ITAMD 等国际著名期刊会议,还积极参加国家级、省部级、企业级的课题项目,并在此过程中申请发明专利和获得相应奖项。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张文强老师经常要求学生在科研和实践的过程中,不能把眼界仅仅局限在自己研究的小领域中,主张学生善于学科交叉。比如,张老师经常会把最新生命科学或是脑神经科学研究成果分享给自己的学生,鼓励他们在深度学习领域的研究中可以借鉴这些生物学知识,受以启发。再如,张文强老师还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在中医学中的发展。在与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合作下,他的团队构建中医 “望闻问切” 这四种数据集,同时结合中医诊断的特点提出自己的模型并创造出相应的诊断机器人。该项成果荣获 “第 46 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银奖及罗马尼亚科学院大奖”。

张老师始终关心关爱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和帮助学生建立学术志趣,激发学生创新热情,做一流学问,做一流贡献。张文强老师在授课方式方面积极创新,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是同学们科研道路上的引路人。张老师的专业是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他曾把智能机器人搬到了课堂上,创新性地把机器人相关知识融入到教学中,浅显易懂地把运动学、动力学、电磁学和光学等知识点串联起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课程每一年都吸引了不少学生参与到机器人实验室的讨论班中,从机器人、机器视觉、深度学习等方面培育同学们的研究兴趣,从具体的项目研发到理论算法的设计,从各方面提升同学们的科研能力。他曾指导学生参加 “第十届挑战杯” 并进入上海总决赛,指导 8 名同学参加了 “莙政”、“望道”、“曦源计划”。

张文强老师不仅督促学生们做好学术,也十分注重对学生的价值引导,“我们不能够只专注于学术,而忽略了做人的道理”,张老师在每次讨论班的开头都会讲这么一句话。他常常会结合当下的实例来教导我们以广阔的胸襟和关怀来为人处世。此外,他也十分关心学生们的课外生活,经常鼓励学生锻炼身体,教导学生强健的体魄是科研乃至人生的重要基石;鼓励大家热爱生活,支持学生在科研之外培养自己兴趣爱好,甚至偶尔还会关心学生有没有谈恋爱。学生徐梦龙说,“他还经常要求我们阅读人文类书籍,以建立全面的知识体系。”

张老师一直热心于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工作,他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看待,既支持同学们根据兴趣去开拓视野,尝试各种新鲜的事物,同时又时刻牵挂着同学们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曾经有一位同学沉迷于科幻等东西,长时间驻留于宿舍,课程也不上,严重影响了学习和生活。张老师从别的同学那里听到了这个信息,立刻与辅导员取得了联系,持续性地介入到该同学的劝导工作中,发动同学和老师来帮助这位同学尽早走出迷途。最终,在张老师的悉心关怀下,该同学重拾了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走出宿舍,走向课堂,也走向了自己美好的未来。

张文强老师曾经说过,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 “守望”。学生犹如一个放飞的风筝,需要不时地牵一牵、挂一挂,共同迎接他们茁壮成长。这段话朴实无华地道出了张老师与同学们张弛有度、学生为本的相处之道。

学生眼中的导师——

01 仰止弥高,钻之弥坚

作为一个研究者,从国内首台 “心智发育机器人” 复旦一号到且炫且智、活泼可爱的 “复娃” 到稳定可靠、功能强大的 “爱家一号”,再到融于生活、便捷智能的 “海宝”,再到集人工智能与中医于一体的中医辅助诊断机器人 “复旦小华”,一代一代的机器人越来越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关注人们的身体健康,张文强老师也一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科研人的勤奋与创新。

02 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作为一个好导师,张老师对于我们的教导从来都不是靠说教,他总是用自己实际行动为我们树立榜样。“勤奋” 是张老师为每一个实验室同学上的第一课。作为老师,他以身作则,他总是一早就来到实验室,工作到很晚才离开。他的办公室里总是摆满了大大小小、形态多样的成品版机器人以及正在创作、改进的试验版机器人,还有各式各样的为配合机器人而搭建的试验环境。张老师带领着我们这个大家庭一起学习,一起科研,一起成长。大家总会定期收到张老师的邮件,邮件内容大多是他为我们精心挑选、整理的学术著作、论文以及他自己整理出的纲要,看到发件时间我们就知道,张老师又工作到了深夜。

03 谆谆细语,循循善诱

张老师也被实验室的同学们亲切的称为 “最没有 ‘架子’ 的老师”。张老师非常的平易近人,在听张老师讲课以及与张老师交流时丝毫不会感到师生之间的 “距离感”,很像是朋友之间的交流、讨论。也因此他开设的选修课程总是能在第一时间 “爆满”,作为张老师的学生,同学们经常开玩笑说 “想要上张老师的课是要抢的!” 在张老师的课堂上,他总是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带领着我们脚踏实地夯实理论知识,仰望星空以当前发展趋势为导向开拓自身的科研之路。科研人就要有科研人该有的态度,这也是张老师为实验室树立的家规。除了勤奋刻苦的学者精神之外,他也亲身示范了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研精神。从项目的分析、调研,到算法设计、优化,到模型的训练、测试及改进,直到系统的最终集成、实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模块他都会切身参与、耐心指导。他总告诉学生们,最重要的不是你做到了什么,而是你怎样做到的,还有你能不能做到更好。

04 “每一位同学的事都不是小事”

即使是一个 “大忙人”,张老师仍然会抽出很多时间来了解每位实验室同学的情况,询问同学们的工作以及进展,在听取同学们的汇报时,他总是能敏锐地找到问题所在,他经常对同学们说要更多地阅读文献、更严谨地做实验并且要不断创新,挑战前人没有到达的高度。张老师不仅仅在科研上对每位同学悉心指点,还在生活中关心和爱护同学们,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 “如果你们遇到了什么困难,不仅仅是科研上,生活中有经济上或是其它方面的问题都尽管来找我,我都会尽力帮你们解决的”“在我看来,每一位同学的事都不是小事”,而张老师也正是这么做的。“切实科研,贴近生活” 是张老师作为一个研究者的科研理念,“传道授业解惑” 是张老师为人师始终贯彻的为师之道,而 “爱与奉献” 是张老师实现 “导者” 的思想,用无私的爱来指引同学们的道路。

打动同学们的不仅是他渊博的学识,还有高尚的人品和师德,他像是我们的朋友也像是我们的家人,他得到了同学们的信任和尊敬, 他是我们心目中的好导师。爱党爱国、诚信担当、为人谦逊、待人诚恳,身为张老师的学生,每天都能感受到他传递给我们的 “正能量”。“仰止弥高,钻之弥坚” 是颜渊对于师傅孔子的赞叹,此处用来或许有些欠妥,但是在我们学生心目中,张老师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学问,他都是我们的楷模和榜样,一辈子的楷模和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