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活动

祝贺赵伯罕、刘欣彪获复旦大学 2020 届本(专)科 “毕业生之星”

2020.05.29

编者按:近日,复旦大学 2020 届本(专)科 “毕业生之星” 风采展评终审答辩会顺利举行,我院赵伯罕、刘欣彪两位同学入选复旦大学 2020 届本(专)科 “毕业生之星”(全校共 10 人)。

毕业生之星·风采

赵伯罕 / 深耕不辍  以科研诠释奋斗青春

一、热爱科研,注重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高三暑假在一家计算机技术服务公司的实习工作,是赵伯罕接触网络相关知识的契机;大二进入赵进老师的实验室,是赵伯罕踏上计算机网络领域科研之旅的起点。因为对计算机科学尤其是网络安全和网络管理领域抱有浓厚兴趣,他认真学习,刻苦钻研,成绩始终位列专业第一,获得了 2018-2019 学年国家奖学金、2016-2017 学年上海市奖学金等多个奖项。

对于赵伯罕而言,一旦想清楚要选择哪一条路,就会朝着这条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建设更快、更稳定的网络体系结构一直是他的研究目标。尽管万事开头难,但自从大二加入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SONIC 实验室,在老师和师兄们的帮助下,赵伯罕的科研之路开始走得更稳更快。他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了实验室国家级科研项目 “面向多业务融合的软件定义网络(SDN)规模试验与验证”;申请了复旦大学本科生研究资助计划 “望道计划”,作为独立负责人完成课题的所有研究工作。在实验室中的学习与研究提高了赵伯罕的科研能力与创新水平,也让他对何谓科研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发现问题是一切研究的起点,赵伯罕认为一个优秀的科研工作者要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因此他在读书时勤于思考,尝试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目前,他已经作为第一作者完成四篇论文,其中 1 篇在投,另外 3 篇分别发表于中国计算机学会的 A 类会议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Communications、B 类期刊 IEEE Transactions on Network and Service Management 以及 B 类会议 IEEE/ACM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Quality of Service 上。计算机网络领域的研究较为成熟,因此想在前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取得理想的科研成果,难度很大。作为一名本科生,在完成本身就繁重艰难的课内学业任务的同时,还能在极具挑战的计算机网络科研领域取得丰硕的学术成果、在相关领域的顶级会议上发表论文,实属不易。

二、实践理论,推动科研成果落地

科研成果并非镜花水月,更不能将其束之高阁,赵伯罕积极参与工业界的项目研发,将科研成果与工业界的需求相结合,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他认为不论是理论上的科学研究,还是工业界的应用研发,本质上都是在为建设一个更快更稳定的网络体系结构做努力和尝试:优化数据平面的转发效率,让网络数据的传输速度变得更快;识别不同流量的应用类型,更精准地为不同的服务需求分配带宽;完善故障发现和修复机制,提高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2019 年 9 月起,他担任了英特尔亚太研发有限公司的研究实习生,参与 RT-Flow 网卡转发性能优化、AI+SDN 应用研发等项目;2020 年初,他与清华大学交叉信息学院的吴文斐老师团队一起参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自适应网关技术合作项目,探索网关卸载、网关限速、网关分布式部署等工业网络领域的热点问题与前沿科研成果的结合点,努力推动网络科技的进步和相关成果的落地。“实际落地的工程与纯学术的研究有很大区别,需要更多地考虑现实因素,考虑每一个环节的潜在问题和收益对比” 赵伯罕讲到,他认为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密切的沟通非常重要,遇到困难时既要自己尝试解决问题,也要寻求导师和师兄们的帮助,避免一些无用功。

三、志愿服务,弘扬无私奉献精神

学习科研之余,赵伯罕积极参加学生工作与社会实践活动,这些对他来说是一种乐趣,可以丰富人生阅历,增加生命的厚度。作为班级班长,他为同学和集体做出了许多贡献,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主动担任班级健康联络员,每天关心同学的身心健康;作为校学生会学生干部,他组织过百团大战、上海市大学生智力运动联赛等多项大型活动;作为复旦大学思源计划第五期成员,他参加了各类社会实践,在京津冀地区进行社会调研,到新加坡、马来西亚访学;作为家乡的一员,他以义工和志愿者身份活跃在家乡建设中。在实践与服务的过程中,他更加理解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的宗旨,也重温了自己入党的初心。

2017 年 7 月,赵伯罕赴甘肃省张掖市明花乡支教,第一次作为老师站在讲台上,面对台下学生们期待的眼神,他问自己,“我能给这些孩子带去什么呢?没有人能够用一个月的时间去改变别人的一生,但是我觉得我们这些支教的人,可以尝试着去留下某种可能性。” 在这里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 “知识改变命运”,努力学习,进行科研工作,不仅仅在于改变自己的命运,还在于现在或者未来研究出来的东西,能够使更多的孩子们收益,去改变更多人的命运。

毕业后,赵伯罕将前往清华大学交叉信息学院网络科学实验室继续学习,他希望能够在感兴趣的领域上继续拓展,为祖国网络领域的建设与发展做出贡献。他也希望每个复旦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路、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诠释奋斗的青春。

刘欣彪 /  追求卓越 矢志不渝

一、深耕学业,在实战中提升科研能力

入学第一年对刘欣彪影响颇深。在复旦精神的感染下,他明白了自强奋进的重要性,于是选择了一条合适自己的道路,并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大学四年他不断鞭策自己,连续三年获得了国家奖学金,也获得了 Wish 企业奖学金以及毕业奖学金,被评为 2019-2020 年度上海市优秀毕业生。

在学习上,他始终保持深厚的兴趣,认真踏实地对待每一门课程,成绩始终位于专业前列。在实践上,他将学习到的理论转化为实践项目:作为成员,他参与了导师实验室 “电子政务、公开透明” 的科研项目、大数据学院同海关合作研发的海关报关智能系统项目以及赛尔网络全国大学生 IPV6 建设项目,其中赛尔网络全国大学生 IPV6 建设项目中的一个子项目目前已经结项,另一个子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中;作为负责人,他在复旦晨曦网络工作室期间,带领同学们一起参与多项开发工作,实践专业理论,提升专业水平。

“从理论知识到实际应用,这中间仍然有一段路要走。” 刘欣彪在回顾自己多次实践项目的经历时提到。他认为这里没有捷径,只能不断进行专业实践,不断试错,才能将理论内容真正应用到实际的生产项目当中,他希望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上努力钻研,做出一些对社会有用的成果,让社会可以因为自己的科研成果而变得更美好。

二、追求极致,在交流中打磨专业成果

“极致” 是刘欣彪常常说到的一个词,不管是对待自己的课业,还是参加竞赛、出国交流访学,他都尽自己所能做到最好,不断打磨成果、打磨自己。2017 年他带领团队参加了 “挑战杯” 创业赛、“互联网+” 等大赛赛事,听取老师和学长学姐们的指导,注重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抱着做到极致的态度一次又一次修正项目成果,获得了 2017-2018 年度 “互联网+” 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市银奖以及 2017-2018 年度 “创青春” 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银奖。 

大二时,他作为四名中国大学生代表之一受新加坡教育部邀请赴新加坡参与 “慧眼中国” 环球论坛,同年,到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进行了访学交流,这两次出国交流的机会,让他更清晰地感受到国家发展的不易,也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因知国家发展不易,所以他尽己所能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形象;因祖国兴盛,所以他拥有与来自其他国家的学生代表自信交流的底气。出国的访学交流活动让他开拓了国际视野,对学好本专业知识有了更大的动力,为社会贡献力量的想法变得更加强烈。

三、志愿服务,在创新中弘扬奉献精神

大学四年,刘欣彪积极参与学生工作、社会实践活动当中,志愿时长累计达到 200 小时左右。作为团支部书记,他组织班级的集体团日活动,带领同学们重温了上海的革命历史;作为学生会主席,他组织了走进张江、1024 整数节大型晚会等活动,丰富了学院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作为青志部部长,他结合了专业特色,去海南省白沙县支教,组织杨浦社区老年人智能机科普、反电信诈骗科普活动等。

短期的支教能给当地的孩子带去什么呢?为应对这个质疑,刘欣彪担任青志部部长期间,将短期支教项目变成了一个定期的支教项目,每年每个假期,他们都会去到海南省白沙县的一个学校。支教过程中他结合自己的专业,在课外时间分享计算机相关内容,比如 VR 等,寓教于乐,在孩子们的心里点上一个小火苗,激发他们求知求学的热情。为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他开始了杨浦社区老年人智能机科普、反电信诈骗科普志愿活动,还和另外两个同学一起编写了一本关于智能手机和反电信诈骗的科普教材,“哪怕我们这些志愿者不在,老人们在需要的时候,也可以看看这本书,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 他希望将这个项目推广到更多的社区,让更多的老人了解这些知识。

毕业后,刘欣彪将留在复旦继续深造,他认为作为一名复旦人,要能够找到自己的那条正确道路,不忘初心,一直走下去,只要是一个正确的方向,不管怎么走,都是在进步。